在“守护生态底色 创新绿色发展”的森林文化周主题引领下,4月中旬至5月底,山东全省联动开展系列生态文化活动。以省级统筹规划为框架,各地市围绕森林防火、普法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等专题,因地制宜策划特色活动。
在这场绿色盛会中,淄博的古树名木也成为主角,它们静静地讲述着跨越千年的故事……
5月7日,记者走进淄川区土泉村,远远便能望见一株高大的流苏树。只见它树干苍劲挺拔,枝干虬曲如龙,尽显岁月的厚重。
据介绍,这株流苏树高14米,胸径达4.5米,是国家一级古树。尽管历经无数春秋,它却依旧枝繁叶茂。因雍容华贵的树韵,山东省林业厅授予其“齐鲁千年流苏树王”的美誉。
“打小就听老人讲,这棵流苏树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亲手栽种的。它扎根在山岩石缝之间,树下还有流淌的流苏泉……”在村口休憩的86岁老人王心喜,热情地向记者讲述古流苏树的传奇往事。这株默默守护村子千百年的古树,每到花期,洁白繁茂的流苏花便缀满枝头。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花般纷纷飘落,营造出如梦似幻的绝美意境。
曾经的土泉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匮乏。9年前,深知流苏古树价值与村庄潜力的王书顺,毅然挑起了村子当家人的重担。“土泉村养育了我,我也要让土泉村变得更好。”这是王书顺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带领村民,依托流苏古树和传统古村落,成立旅游经济合作社,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在大家的努力下,土泉村的知名度不断攀升,曾经贫瘠的土地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孕育出致富硕果。
在桓台县王渔洋忠勤祠内,两株苍劲的“鸳鸯柏”历经风雨洗礼,同样写满故事。东边的柏树身姿挺拔,纹理笔直,宛如刚正不阿的男子;西边的柏树盘旋而上,恰似温柔婉约的女子。它们彼此依偎,如同一对不离不弃的恋人。
据《忠勤西祠记》记载,明万历三十一年建祠时,这里曾种植百余株松柏,郁郁葱葱,蔚为壮观。然而,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如今仅存这对“鸳鸯柏”。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更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和忠诚的美好向往,成为忠贞不渝的象征。许多恋人特意前来,在这象征爱情的古树下许下永恒誓言。
为了守护这对珍贵的古树,管理人员定期巡查,及时防治病虫害,采用科学的灌溉和施肥方式改善土壤环境。同时,引导游客文明参观,共同守护古树。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鸳鸯柏”愈发茁壮。“现在这两棵古树长得越来越好,连罕见的黑色松鼠都来这里安了家。”村民赵玉忠欣喜地告诉记者。
沂源县大贤山的两棵银杏树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其中一棵高达25.3米,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生命力极为顽强。更为奇特的是,它长有罕见的“叶籽银杏”,果实直接生长在叶片上,这种“返祖现象”极为罕见。据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另一株同期的银杏树不幸被炮火击中烧死。然而,在1945年春天,烧焦的枝干上竟奇迹般地萌发出新芽,村民们将其视为“爱国树”。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浴火重生的精神。
沂源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李宁宁介绍,大贤山深处还留存着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厂遗址。当年,兵工厂凭借简陋的设备,生产出大量武器支援抗战,架起了一座抗日的“红色桥梁”。如今,古树与这些红色遗迹相互映衬,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斑驳的树影摇曳,繁茂的枝叶舒展,这些古老的树木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它们让古老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成为生态守护与文化传承交融共生的鲜活见证。
鲁网淄博新闻热线:0533-3811076
责任编辑:刘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