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是义务,不是过家家!”这句话最近在江西吉水县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2004年出生的刘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时冲动拒服兵役,不仅被部队除名,还摊上了3.8万元罚款、公务员之路彻底封死、户籍永久标注“拒服兵役”等八项惩戒。这事儿就像一记重锤,砸出了法律对兵役义务的刚性底线。


刘某的参军之路起初挺励志。2025年1月,他通过全国征兵网报名,体检、政审一路绿灯,3月正式入伍武警某部。家里人估计都乐开了花,觉得孩子有了铁饭碗,还能光宗耀祖。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闷棍——军营里没有游戏里的“复活甲”,只有凌晨五点的紧急集合哨、湿透的作训服和教官的严厉训导。一个半月里,他五次递交离队申请,哭着说“受不了”。任凭部队干部磨破嘴皮、父母连夜赶来劝说,他愣是油盐不进,依然铁了心要回家,最终在4月19日被部队除名。

军营是啥地方?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网红打卡地!刘某这波操作,不仅浪费了征兵资源,更寒了那些真正想参军却因名额有限落选青年的心。


对当,当地对逃兵刘某作出八项惩戒:罚款3.8万元、终身禁考公务员、户籍永久标注“拒服兵役”、报到就读大学和县级媒体、两年内禁止升学出国、信贷经商全面受限等措施。

刘某的案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少年轻人的认知误区。有人觉得“参军是选择,不是必须”,可《兵役法》第五十七条写得明明白白:应征公民拒绝服役,轻则罚款,重则强制履行义务。还有人拿“年龄小”当挡箭牌,可法律面前,00后也不是“巨婴”。


现在有些人过分渲染“当兵福利”,对训练艰苦、纪律严明却轻描淡写。结果呢?一些青年抱着“体验生活”的心态入伍,一遇到挫折就撂挑子。要我说,征兵宣传得改改套路,多讲讲真实军营生活,让年轻人签参军协议前先摸摸良心。

刘某的教训虽然深刻,但若能唤醒更多人的国防意识,也算“功过相抵”。看看其他案例:河北辛集的高永好拒服兵役被罚3.8万,湖北沙洋的张佳豪被处以9项处罚……这些“前车之鉴”正在织密法律之网,让逃兵成本越来越高。


说到底,服兵役既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口号,同时也是“一人逃兵全家蒙羞”的现实。当95后、00后成为参军主力军,我们更需要用法律刚性约束和鲜活案例,帮他们算清“得失账”。毕竟,军装不是cosplay,国门岂能当儿戏?

刘某的故事终将淡出人们视线,但“拒服兵役被罚3.8万”的标签,或许会成为他一生的烙印。而对更多年轻人来说,这记警钟应该长鸣——参军不是过家家,穿上军装就要扛起责任,否则,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重锤和社会的唾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