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咱以后好好过日子吧!”

在黄河街道调解室里,王某甲红着眼眶握住弟弟的手。这场持续半年的家庭纷争,在法庭的沟通调解下,终于画上了温馨句号。


半年前,章丘法院高官寨法庭工作人员在梳理辖区矛盾纠纷时得知,某村王氏兄弟多次发生肢体冲突,甚至惊动警方。察觉到若不能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可能会反复上演,法庭决定主动出击,联合黄河街道综治中心展开走访调查。

原来,王某甲与王某乙是亲兄弟,父亲早逝,母亲独自养大两儿一女。因老母亲的赡养和安置房分配问题,这对原本亲密的兄弟反目成仇,矛盾越积越深。

“这不是一起简单的纠纷,还涉及安置房分配、赡养义务、医疗赔偿等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亲情裂痕。”高官寨法庭调解员李庆祯仔细研判后指出症结。


于是,法庭联合综治中心、街道网格成立专业调解小组,带着政策文件和家庭收支明细,一次次登门。他们不急着讲大道理,而是先听兄弟俩倒苦水,让积压多年的委屈有个出口。调解到第三次时,法官特意请来村里看着兄弟俩长大的老支书,回忆他们幼时的温馨故事,用一个个真实案例和朴实道理,反复讲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唉,说到底都是亲兄弟,钱啊房啊的,都没有亲情重要!”

“之前为了那点家产,吵得跟仇人似的,现在想想真是糊涂……”

在法庭和各方的努力下,兄弟俩终于握手言和,就医疗费和老人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面对安置房归属这个“烫手山芋”,法官深知口头承诺难以服众。为彻底消除双方顾虑,避免调解成果“打水漂”,法官当场敲定解决方案:把协商好的内容写进调解书,盖上法院公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高官寨法庭立即启动“诉调直通车”,指导兄弟俩现场网络立案,并制作调解书送达二人,用“法律确认+亲情约定”双保险规避信任危机——房子归弟弟,弟弟当场给哥哥和妹妹各转3万元补偿款。当手机提示音接连响起,兄弟俩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

这场调解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诠释了基层法庭的温度——他们不仅是坐堂问案的裁判者,更是主动走进百姓家的“和事佬”。一纸调解书,不仅厘清了利益关系,更给这个差点分崩离析的家庭,重新系上了亲情的纽带。

来源:章丘法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