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5年4月9日,北洋政府的段祺瑞,捏着一张法国驻华公使传来的奇怪邀请函百思不得其解。

那上面写着:1920年2月9日,美、英、丹、法、意、日、挪威、瑞典等18国在巴黎签订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现法国政府邀请贵国等加入。



一头雾水的段祺瑞跟外交总长沈瑞麟合计了好几天,终于懂了,法国人是想要给中国送块叫“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地。

这个想法一出,段祺瑞自己都想笑,要知道他可是才被法国政府坑了一笔,他们先是言之凿凿要将《辛丑条约》的庚子赔款未付部分退还中国,接着一顿操作下,我们倒欠对方白银6500万两。

因此签约这事朝野上下是一致反对,但段祺瑞权衡再三还是硬着头皮派人签字了,谁承想他这一举动,居然无意间成就了我国外交史上的“最强捡漏”,这真是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而历史上这个“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还真像是没娘的小孩,说来话长。

备具争议的所属权

话说这个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距离北极点只有1750公里,是地球上人类能够居住的最北地区,早在1596年,是荷兰探险家威廉最早抵达的这片群岛。



当时岛上是白雪皑皑,宛如仙境一般,除了北极熊、麋鹿海象等动物毫无人烟,这群荷兰人便给岛屿起名为“斯匹次卑尔根”。

只可惜他们误以为此岛是格陵兰岛的一部分,所以并未对外宣称占有,在那之后没多久英国人亨利也意外抵达这个岛,并且发现了大群鲸鱼。

于是大量的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捕鲸大队纷至沓来,但如果斯匹次卑尔根只是拥有“渔业资源”也算不得是稀罕事,关键是人们陆续又在岛上发现了煤、磷灰石、石棉等。

这些矿产资源可都是欧美工业革命急需的能源,顿时斯匹次卑尔根岛是热闹了。

当时各国是蜂拥而上,他们在岛周围的资源开采链条利润一度高达700%,都说50%的利润让资本铤而走险,100%的利润能让资本践踏一切,而700%的利润足以让各国开战。



就此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归属权“大战”就此拉开序幕,根据国际惯例对于一片无主地,确认领土权的方式有两种,首先发现和有效行政管辖。

于是荷兰、英国、挪威站出来说自己是首先发现者,符合第一条,俄国也不堪落后说自己在岛上人口占比最多,英国美国赶紧发声,它们建有最大规模的矿工设施,符合第二条。

这几个欧美国家是争论不休,从1859年闹到1899年,一向是“能动手就别吵吵”的德国人坐不住了,他们打算直接强占群岛。

哪知德国士兵刚一登陆就遇上了俄国部队的迎头痛击,打不过的德国只能仓皇而逃,刚揍完人的俄国,提议干脆哪些国家离岛近,就一起管理,说到距离近,肯定是俄国、瑞典和挪威。

但是后两者对共同管理的提议是强烈反对,因为瑞典挪威国力薄弱,加在一起也扛不过俄国,挪威一气之下说,既然共同管理,那干脆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有兴趣的国家一起来吧。



这下英、德、法、美等大国笑开了花,没想到围观还能分杯羹,于是三个国家的事,一下子变成了九国参与。

正当欧美国家在北极会议桌上吵得不可开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随着战事愈演愈烈,各国开始将各自海军力量转移到其他方向,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获得了暂时的平静。

但是精明的挪威一看大家都走了,开始趁机大肆收购岛上资源机构,一战后挪威基本上已经完全控制了斯匹次卑尔根岛,不仅如此,他们还对外宣称挪威是该岛的唯一主人。

这下英、法、意、美是顿时火了,挪威不地道,说好了开饭的时候,大家都能拿碗分杯羹,怎么转头它就要连锅端走。

再加上俄国因为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联根本不被国际社会承认,于是彻底没了顾忌的英、法、意、美四国又对“斯匹次卑尔根的归属问题”召开大会。



十月革命

不仅如此还开启了摇人模式,拉来日本、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等13个国家一起来讨论岛的权属问题,彻底实现了挪威起初提议的“全世界共同管理”初心。

在四大巨头的压迫下,挪威没办法只能忍气吞声地在1920年2月9日和另外17个国家一起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条约规定挪威对群岛具有主权,但所有的缔约国也可以在群岛进行各种活动,公民可以自由出入,能从事正常生产商业以及科学考察。

条约正式生效时间是5年后的8月14日。于是乎一场关于群岛的争议大战看似落幕了,但是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来说,好戏才刚刚开场。

飞来的福利

首先来看,1920年《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条约签订时,我们国家还处于北洋军阀段祺瑞的统治下,从头到尾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压根就没引起过中国的关注。



段祺瑞

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岛在哪里,有什么资源,直到条约签订五年后,法国驻华公使玛德向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沈瑞麟送去一份照会。

在那份照会上,除了表明法国是主动邀请中国参加的“群岛条约外”,也可以看出法国是唯一具有邀请权的国家。

起初段祺瑞政府拿到这份照会时,还是很谨慎的,毕竟那时国力疲弱,洋人不来抢我们的地盘就算了,哪还能上门送地,因此朝野上下是一致反对。

但是段祺瑞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也很复杂,他虽是“北洋军阀”,但却实打实做过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首先他敦促清帝退位,劝阻袁世凯称帝,赶走复辟的张勋恢复共和。



袁世凯称帝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后,他抓住时机收复了一度脱离的外蒙,第三是一战开始后,他执政的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加入协约国。

当然段祺瑞的这个决定,完全不是头脑发懵,他认为美国已经加入协约国,中国宣战是没有实际风险的,只不过那时的我们没有能力远程输运兵力到欧洲支援,所以采用劳工方式参战。

整个一战期间,共有30万华工为英、法、俄盖房、修路,也有不少人被违约送上战场,修工事抬担架,甚至作为前线冲锋使用,共造成5万华工死亡。

必须承认的是,他们为中国成为协约战胜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中国是战胜国,也有资格成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签约国之一。

当然法国人也不是单纯的好心,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法国此举无外乎想增加对华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中国根本无力插足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资源争夺当中。



对欧美列强来说,拉中国入伙完全是有益无害,但不管怎么说,段祺瑞是觉得既然法国都“出面邀请了”,自己不便拂其美意,于是“被动”地派人去参加了签约程序。

不过有意思的是,北洋政府签署了群岛条约后,是根本不敢大肆宣扬,或许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这到底是个馅饼,还是陷阱。

因此段祺瑞在“三一八惨案”下台后,这个条约是彻底被隐匿起来,此后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相关的中文版本资料尽数遗失。

然而正是无巧不成书,纵然时光交错,沧海桑田,正当百年后的国人眺望北极时,这份被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条约,居然奇迹般地自己蹦了出来,成功帮助中国获得打开北极大门的钥匙。

名正言顺的权益

1991年8月5日,我国地理、气象科学家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邀请,到北极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巧合的是,有天他到朗伊尔宾的一个博物馆观看有关《斯瓦尔巴条约》的录像介绍(挪威将斯匹次卑尔根岛和其他岛屿联合称为斯瓦尔巴群岛),上面显示挪威是1920年获得群岛的代管权。

而中国的北洋政府是在1925年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成为第35个可以在岛上建立科考站、开矿、办校的成员国之一。

高登义立刻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他便向卑尔根大学教授求助询问相关协议的细节,对方专门送了他一本《北极指南》,而且这本书里就有相关条约的原文。

高登义兴奋极了,这意味着中国也能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科考站了,他回国后立刻为此奔走起来。

首先高登义找上了熟悉的南极考察办公所,但很显然“南极”是管不了“北极”的事,不过负责人向其建议,可以到中国科学院进行详细汇报。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的相关领导听取了高登义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报告,和想要建立北极科考站的设想是十分支持。

于是在科学院的“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专门设立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站”的研究课题,高登义也被任命为课题负责人。

因为在岛上建立科考站必须要与挪威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合作,高登义又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代表身份,与挪威卑尔根大学校长商谈,终于签订了联合进行北极和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

接下来的进展堪称神速,1993年香港科技协会理事李乐诗乘飞机到达北极点,插上五星红旗,与此同时,中国科协也批准成立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

1999年和2003年,中国北极科考队展开了两次北极科考行动,并且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确立了中国北极科考站的选址。



4年后,中国的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在新奥尔松建成并且投入使用,同时我国的首个北极卫星跟踪站也正式开始运行。

要知道根据条约规定,我们国家在群岛上有权从事一切海事、工业、采矿和商业活动,这相当于咱们不但可以自由出入,还可以进行资源采集活动。

群岛上煤炭资源极其丰富,挪威和俄罗斯近几年就在这里赚得盆满钵满,光是它们各自经营的煤矿,每年向本土输送的煤炭就有十几万吨,就不用说各种丰富的渔业资源了。

不仅如此我们与其他缔约国一样,享有平等自由进出该岛水域、峡湾和港口的权利,这项权利可是非同小可。

北极航道战略意义重大,世界各国都已在此展开角逐,我们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只不过毕竟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距离我国位置比较远,考虑到航海水平和经费等限制,目前我们只能建立考察项目,还不具备开发矿产资源和利用航道的能力。



但是未来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川逐渐融化,航海技术提高,那么很可能北极夏季时期会实现通航,拥有进出权更利于我国在北极地区权益的充分实现。

可以说北洋政府百年前的一次无心插柳,居然成就了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次最大捡漏,让我们国家成功在海外收割了一块“飞地”,中国人不仅能无签证的自由出入,还能在岛上开展生产、科研和其他活动。

当一向爱跳脚的美国人连续发表文章,针对我们在北极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海上航线、科考行动表示密切关注,宣传各种警惕言论。

我们不慌不忙地拿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条款规定,阐明了所有的行动都是身为缔约国的正常权利。



这可真是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想必法国人也没想到,当年随手塞给我们的一块地,居然真的被我们利用了起来,那些曾经轻看我中华民族的欧洲列强,是心塞、绝望、悔恨地啪啪打脸。

结语:

当年北洋政府的签约,是“追随法国”式的被动,甚至是“心有余悸”的盲从,历史的玄妙正在于此,某个事件的影响,往往超越其所在的时代,甚至要到百年后才能凸显其真正的价值和地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斯瓦尔巴条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AF%E7%93%A6%E5%B0%94%E5%B7%B4%E6%9D%A1%E7%BA%A6/6796033?fr=ge_ala

参考消息 《一百多年前法国强塞给中国一块地现在起了大作用》

https://mil.sina.cn/2018-05-30/detail-ihcffhsv6450801.d.html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