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安纵深推进农村“治风”工作,紧盯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三个重点”,以党委政府倡导、村(居)民自治推动为原则,深化运用“两书一约一会两榜”,推动红白理事会常态化运行,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移风易俗常态化、婚丧事宜规范化、乡风民风文明化。

夯实移风易俗“民生工程”压舱石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贵阳贵安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制定农村“治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职能职责,推动形成“上下思想统一、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二是办好民生实事。组织996个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写入章程,将丧事最多办3天、礼金最多收50元、酒席最多办15桌的“3、5、15”倡导性标准纳入红白事宜实施细则,细化婚丧事宜办理内容,建立积分制、红黑榜、媒体曝光、监督举报问责等激励约束制度,确保移风易俗有章法。探索推进“零礼金村”建设,推动互相攀比的“人情”转变为邻里互助的“真情”,让农村婚礼(葬礼)回归于礼,让民风更淳、乡愁更浓。三是破解民生难题。积极推进惠民殡葬服务,围绕死亡证明开具、接运、殡仪、安葬及联办5个环节,开展“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建设,实现殡葬服务线上“一网联办”。探索提出以村为单位的“建、运、管、服”工作模式,提质新建209个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有效推动多个村主动将“倡导文明、节俭、环保的殡葬方式”纳入村规民约,引导集中公墓安葬和节地生态安葬,切实减轻人民群众治丧经济负担,推动树立厚养薄葬的孝德理念。

擦亮基层治理“作风工程”金名片

一是传承优良党风。将农村移风易俗作为抓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发动24万余名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引领文明、健康、节俭的社会风尚,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引导和指导服务,推动广大群众逐渐放下人情的“面子”,充实精神富裕的“里子”。二是培育务实作风。以“听民声、顺民意、聚民智、得民心”为着力点,找准移风易俗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系统总结形成“七个二”工作法(说清两个关系,向村民说清楚除内亲帮扶和还清以往人情外,倡导寨邻朋友不送礼或最多送50元;关注两个群体,对有办席需求和经济困难的两类人群实行台账管理,做到预防在前和精准帮扶;降低两个成本,想方设法降低办席和治丧成本,倡导用盒饭粉面替代办酒席;加强两个监督,加强对党员干部兑现承诺和红白酒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的现场监督;开展两类服务,主动为群众帮办红白事相关手续,主动在婚礼、葬礼中提供相关服务;公开两个内容,通过红黑榜,将遵守或违反村规民约的进行公开公示,表扬遵守约定的村民,曝光移风易俗违规行为;探索两个仪式,积极探索简约而又有仪式感的乡村婚礼、简单有意义的丧仪文化,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基层能落实、群众愿参与的移风易俗品牌项目),精准指导基层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三是塑造良好民风。以村为主体持续抓实“两书一约一会两榜”工作基础(“两书”提思想,指导各村制定更加符合民情的承诺书和倡议书,引导干部群众破陈规、除陋俗;“一约”明规矩,指导各地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加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让村规民约成为推动“三办”落地和村民自治的“基石”;“一会”保落实,细化《指导意见》《评估标准》等制度,规范红白理事会实体化运行,将红白理事会建成有人管、能议事、会服务的基层自治“堡垒”;“两榜”强引导,996个行政村共设置红黑榜1280块,以“红榜”激发动力、“黑榜”传导压力,引导激励群众主动参与移风易俗),汇聚基层自治、全民参与的良好风尚,让群众在参与实践、潜移默化中成风化俗。

汇聚乡风文明“民心工程”幸福力

一是宣传引导开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农村“五治”等为主要内容,在农村主要路段、村委会、小广场等人员聚集地,设置景观小品、宣传标语、手工墙绘等400余处,通过宣传海报、长图、H5、专题专栏等形式开展各类宣传报道4000余次,全面讲述移风易俗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及取得成效,营造良好氛围。二是文明实践赋能。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农村宣传思想政治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场所,大力开展“院落里百姓家”“星火夜话”等宣讲宣传活动;依托孔学堂等文化载体,积极开展中华婚礼、敬老礼、开笔礼、成人礼等文明实践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文明新风理念、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内涵深入千家万户。2024年,共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35万余场(次)。三是文化活动聚力。结合“三下乡”“我们的节日”等契机,积极组织群众常态化开展各类歌舞表演、广场舞、体育健身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多彩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递文明新风,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面貌。2024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900余场(次)。(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官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