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突发脑梗死(简称脑梗)这种疾病,你是否以为它是患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实则不然,从中医视角来看,脑梗并非中老年群体的“专利”,年轻人同样有“中招”风险。
现代临床发现,情绪波动如隐匿于人体内部的“暗雷”,其危险性丝毫不亚于高血脂、高血压,甚至更为隐蔽。年轻人气血充盈,看似身强体健,但若长期处于生气、愤怒等负面情绪中,这颗“雷”便极易被引爆,对心脑血管造成损伤,诱发脑梗等严重疾病。
实际上,情绪诱发脑梗这一现象并非现代临床的新发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古籍之中,早已留存着此类病症的相关记载,只不过古时对其称谓有别,在中医疾病命名体系里,有“厥证”“中风”“卒中”等诸多说法。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即情绪激愤,人在盛怒之下,气血迅猛上涌,在中医理论中称为“血随气逆”。如此一来,脑部毛细血管极易在这股冲击力下破损,进而引发“薄厥”之症,与当下所言的“脑梗”颇有相似之处。
鉴于中风起病急骤,传统汤药或口服中成药的药效发挥往往受限,因而古代中医在应对中风时,针灸疗法成为首选。针灸学集大成之作《针灸大成·中风论》中剖析了中风的成因:“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明确点出“发怒”乃是诱发中风的关键因素之一。
清代名医黄元御在其所著的《素灵微蕴·中风解》中,更是详述一则因生气触发脑梗的医案,与如今临床实例惊人契合:“马孝和,素以生计忧劳,因怒中风,左手足卷屈(蜷曲),寒冷如冰,遍身骨痛,惟左半无觉……”该病患因常年为生计奔波、疲惫不堪,又逢情绪激怒,终致中风,继而显现出手足蜷曲、半身无知觉等典型症状。
在清代医学家姜天叙所著的《风痨臌膈四大证治》中,将“中风”列为中医四大疑难杂症之首,这展现出在中国数千年的中医施治历程里,医者们对“中风”病症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5B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