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5作为俄罗斯四代半双发中型战斗机,其综合性能与我国现役的歼-10C歼-16两款机型存在部分可比性,但定位和技术路线存在显著差异:与歼-10C的比较,代际与机动性:歼-10C同为四代半战机,采用单发设计,强调空优性能与机动性,航电系统集成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电子战设备,在信息化能力上与米格-35的“Zhuk-A”雷达系统相近。
用途差异:米格-35为双发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挂载能力和航程优于单发的歼-10C,但后者凭借更低的运营成本和针对性优化设计,更适合国土防空任务。与歼-16的比较,多用途与重型定位:歼-16作为双发重型四代半战机,兼具远程制空、对地攻击和电子战能力,其挂载能力(12吨以上)和航程远超米格-35(7吨挂载)。
技术路线差异:歼-16源自苏-30MKK的国产化改进,采用自动化座舱和综合航电系统,与米格-35的座舱升级方向(如玻璃化座舱)类似,但作战定位更偏向战略级任务。与“枭龙”的关联与对比发动机共性:米格-35与“枭龙”Block3均使用RD-93系列发动机,但米格-35因双发设计导致飞行小时成本高出2.4倍,经济性劣势明显。
市场定位差异:“枭龙”主打轻型低成本多用途出口市场,而米格-35试图兼顾中高端需求,但受限于性价比不足,实际出口表现远逊于“枭龙”。米格-35在代际标准上接近歼-10C与歼-16,但缺乏明确的性能优势或性价比。我国未选择引进该机型,主因是国产四代半战机已形成更完善的体系化能力,且在成本控制和技术自主性上远超俄制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