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与法国达索公司签订的42架“阵风”战斗机采购合同,曾被视为东南亚地区最大规模的军购项目之一。这笔价值81亿美元的交易,不仅承载着印尼提升国防现代化的雄心,更被法国视为重振亚太军售影响力的关键一步。然而,2025年5月7日印巴空战的一声炮响,却让这笔看似稳固的军购大单骤然陷入舆论漩涡。印尼国内质疑声四起,甚至传出“重新审查订单”的呼声。这场争议不仅关乎战机性能与价格的博弈,更折射出国际军火市场的深层竞争与地缘政治的微妙角力。


印尼选择“阵风”战斗机的初衷不难理解。作为一个由1.7万余个岛屿组成的“千岛之国”,印尼需要具备远程作战能力的多用途战机来维护广袤的领空与海上通道安全。2022年签署的合同包含42架最新F4标准型“阵风”,配套飞行员培训、后勤保障及模拟器建设,堪称“交钥匙工程”。时任国防部长普拉博沃曾高调宣称,此举将“使印尼空中力量现代化迈出决定性一步”。法国更是将此视为弥补澳大利亚潜艇订单损失的“翻身仗”,达索公司董事长埃里克·特拉皮尔甚至断言:“阵风将成为印尼巩固地区大国地位的利器”。

然而,国际军火市场的残酷性在于,参数表上的数据远不如实战表现更有说服力。5月7日,巴基斯坦军方宣称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击落印度空军3架“阵风”,尽管印度方面矢口否认,但这场“罗生门”已足以动摇买家信心。印尼社交媒体上,“用歼-10三分之一的价格击落阵风”的言论迅速发酵,有网民直言:“花81亿美元买可能被廉价战机击落的武器,简直是纳税人的噩梦”。这种情绪甚至蔓延至议会,国防监督委员会成员戴夫·拉克索诺虽强调“单次战例不能否定武器价值”,却也不得不承认“重新审查具有建设性意义”。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军火市场价值体系的剧烈震荡。法国“阵风”单价约1.9亿美元,而歼-10CE仅4000万至6000万美元,二者价差达3至4倍。达索公司强调“阵风”具备超视距空战、对地攻击、核威慑等全方位能力,但印尼的实际需求可能更聚焦于国土防空与海上巡逻。正如南洋理工大学军事专家阿迪·普里亚马里兹基所言:“先进武器必须与战略需求精准匹配,否则就是资源错配”。更令印尼焦虑的是,法国交货速度缓慢,首批6架要等到2026年,而同期美国已批准向其出售36架F-15EX,这种“多头下注”反而暴露了雅加达的战略迷茫。

法国总统马克龙即将开启的印尼访问,因此被蒙上阴影。原本计划推进防务合作的行程,不得不直面“阵风信任危机”。达索公司若不能通过技术转让或价格让步重拾信心,印尼转向美制F-35或中国歼-10CE并非天方夜谭。特别是中国装备在印巴冲突中的亮眼表现——从红旗防空系统拦截布拉莫斯导弹,到近防炮单日击落77架无人机——已让“中式性价比”成为军火市场新标杆。这种冲击不仅动摇法国地位,更可能重塑全球军售格局:当实战表现撕碎“西方武器神话”,发展中国家或将更理性地权衡性能与成本。

印尼的困境恰是中小国家军购困局的缩影。其2021年国防预算仅92亿美元,却同时签下81亿“阵风”和139亿F-15EX订单,财政压力可见一斑。此前采购俄罗斯苏-35时试图“以货易货”,如今对法谈判也要求技术补偿,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固然精明,却难掩国力与野心的落差。更值得警惕的是,军购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放弃俄制装备转向西方,本是为规避美国制裁;如今质疑“阵风”,又可能被解读为向中美递出橄榄枝。这种摇摆固然能短期获利,却可能损害长期战略信誉。


站在全球视野,印尼“阵风”风波揭示出军火贸易的三大趋势。其一,实战检验正取代纸面参数成为采购核心标准,巴基斯坦用歼-10CE创造的“性价比奇迹”或将引发连锁反应;其二,传统军售强国垄断地位松动,中国、土耳其等新兴供应方凭借灵活策略抢占市场;其三,“技术转让+本地化生产”模式成为竞争焦点,印尼要求参与“阵风”维护正体现这种诉求。这些变化共同勾勒出后冷战时代军火市场的新图景: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回望这场风波,最耐人寻味的或许是历史轮回的戏剧性。上世纪90年代,印尼曾自主研发N-250涡桨客机,一度展露航空雄心,却因金融危机折戟沉沙。如今斥巨资采购外国战机,表面是国防升级,实则是工业能力停滞的无奈。或许只有当更多国家打破“买武器就是买安全”的迷思,真正重视自主国防工业体系建设,才能避免在军购迷宫中反复碰壁。而对于法国,如何让“阵风”摆脱“昂贵花瓶”的质疑,不仅关乎百亿美元订单,更考验其能否在21世纪军售博弈中守住一席之地。这场始于雅加达的争议,终将演变为重塑国际军贸规则的催化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