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铁证又加一个,它永远无法想象人类能在高铁上整出什么活。
精致女生坐高铁vlog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流行的是体验一下坐商务座那种穷人乍富见世面的感觉。
亢奋和紧张二合一,肾上腺素飙升,每分钱都花得人心潮澎湃。
@泄气哥
尤其当身边人都在敲电脑、谈业务、安静看书的时候,贫穷年轻人都不好意思划动屏幕看短视频;
偷感十足地留下海量影像资料,以供发朋友圈和日后谈资用,比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内心波动还大。
不少人还没从五一的假期中苏醒,坐上了商务座的人就更还没醒了,患上了“商务舱后遗症”。
在不少博主拍的勇闯商务座挑战里,第一次坐商务座是场淋漓尽致的高强度无器械有氧兼脸皮拉力赛。
买一张两个很近站点之间的短程票,体会一下“高铁商务座二十分钟效应”。
俗话说得好,当一个人开始死装的时候,那意味着ta活过来了,不再装死。
@可笑女人
眼神是要环绕四周看个够的,座椅靠背是要放到底的,四肢是要伸展到位仿佛患上“不宁腿综合征”的。
最后,荤素搭配的免费餐是要猛吃的,补充一下练完之后的快碳输入。
20块坐商务座@章鱼
有人说“做商务座”是打错了字,我倒觉得恰恰用对了。
商务座不是用来坐的,而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极致状态,彰显了年轻人享受死装的高超精神状态。
一共两个半小时的高铁,要忙活150分钟,高考做数学题都没这么争分夺秒过。
一次商务座,一生商务情。
搞笑博主还是太有节目了,把主页背景换成了《高光时刻之本人身为商务座乘客》。
车上经历之传奇,细节之难以忘怀,让人能在下车之后写一篇《桃花源记之商务座分记》。
唯一不同的情愫是,陶渊明写“不足为人道也”,咱们网友好不容易舍得犒劳自己一下,必然要大道特道,道得人尽皆知。
@乐宝天下第一
浅尝过商务座的网友们是真不拿大家当外人,开始比拼谁更死装。
“坐一次,相册满了”,手机所尊享的,比去演唱会的待遇还高。
演唱会好歹有中场休息,歌手有换装间隙;高铁可是一直在路上,网友们生怕错过一丝一毫,全程录制、左拍右拍。
当年杨利伟上太空也就拍了三张,而登陆过商务舱的手机内存可用余量骤降。
@Fat rabbit
用力过猛方显人生本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暴烈地记录,大家自嘲就差刻个到此一游了。
“坐一次商务舱就挤爆内存的人,又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商务舱即是旅游本身,钱财堆出了交通工具内部的风景。
飞机商务舱、头等舱也是同样的道理,坐一次便是一场掌镜之旅。
镜头掠过宽敞的座椅、比经济舱丰盛得多的餐食和脚下的一次性拖鞋,一定要把票价拍回本。
@啵桃星冰乐
还有人说要带好几套衣服,进行一个换装的大动作。
留着以后陆续发朋友圈,预制好个把月的量。
这是真的懂生活有情调啊,多么旺盛的生命力,让网友忍不住感慨“看到大家都这样死装,就放心了”。
死装也分流派,上述属于外放型,内敛型则是用尽全身力气让四肢不要乱动、五官不要乱飞。
如果说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那内敛型装哥装姐们对商务舱爱到了极致。
他们不允许自己显露出“狼入羊窝”的姿态,空姐发餐时,会假装清冷地说“谢谢,不用了”,希望自己脸上呈现的是种“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淡淡倦意”。
他们也不允许自己变成拍照狂魔,必须稳准狠,找准时机趁着没人注意,偷偷拍一张能显示出自己此刻所在舱位的照片。
不知道椅背那堆按钮怎么用、电视怎么开,决不会问别人或尝试摸索,只希望在不引起别人注意的情况下解决掉所有因为不熟悉带来的问题。
只不过,强撑着的装在真正的松弛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网友@一例青梅有次咬咬牙买了4.7折的川航头等舱,认出了旁边坐着的大哥是某家AI公司的CTO。
那大哥一上飞机就跟空姐说自己很饿,待会发餐想要两份。
@一例青梅这次不再绷着,吃上了“养猪航”的烤土豆和川菜。
@kix master
前面这两种装偏向于“装给手机看”、装给社交平台的一众联系人看,有着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空间区隔感。
还有一种装,所强调的是“装在当下”,要全身心融入此情此景,当着其他乘客的面装。
典型场景如都市丽人丽男生存指南《装腔启示录》里的桥段。
男女主在飞机上初遇,男主用熟稔语气跟空姐说“怎么今天在经济舱”,暗戳戳表示自己平时都是坐商务舱。
女主假装在看的书是当红畅销书作家萨利鲁尼的,还跟男主交流了一下对香膏的见解。
咱们普通牛马装不了男主那么大的,能发力的只有女主方向。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能选太大众流行的书,也最好不要只盯着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当然,并不是说装是为了跟男女主一样招桃花,装只是一种年轻人青睐的人设和行为准则罢了。
至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们为什么出现在商务座,一般有三种原因。
其一是被迫上了商务座,高发于节假日抢不到票、但不得不赶回学校和公司当牛做马这一场景。
其二是早有预谋,想买张商务车票作为短暂有效期的富人体验卡。
同样有高发场景,受限于财力往往只会选择两个站点相距比较近的短途。
比如昆明到昆明南,28块的商务票让你感受商务舱的雍容。
19分钟的时间内得高效、精准,让每一个镜头都有心机地露出重点、每一段视频都沾上老钱味儿。
时间就是金钱,具象化了。
还有些班次能用12306积分兑换,也算是这么多年坐高铁攒下的福报了。
兢兢业业被牛马专列驮着往返于老家和工位,换来一次纵享豪华的机会。
@琪姐
我帮大家探了探,北京打工人要想实现商务座梦的可行手段。
北京北到张家口,260块换回一小时10分钟的摆拍机会;北京西到保定东,200出头;北京朝阳站到承德,打折票价在200-300之间浮动。
住在大兴机场附近的人有福了,从机场旁的礼贤站到廊坊北站,打折票仅需16元。
这么近那么美,坐着商务舱到河北。
相比起来,坐上飞机头等舱很多时候是幸运获得了免费升舱机会。
根据网友们的群体智慧,如果没有提前线上值机,经济舱又被选满了的情况下,航司可能就会把乘客安排到没有满的商务/头等舱。
作为一个从不提前值机的P人,因懒得福,我就获得过免费升舱的机会。
偷瞄了眼旁边的人在看《置身事内》,我赶紧把视频平台缓存的无脑爽剧关掉,打开微信读书充了个会员,在起飞前下载好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表演型学习法”配享太庙,三个小时航程里我啃了将近两百页,比平时看书效率高多了。
不同的乘坐原因,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乘坐方式和心境。
不少被迫买商务座的网友承认,有种初来乍到误入商务局的局促。
旁边的人都在搞工作、谈生意、学东西自我提升或是闭目养神补充体力,只有自己不知道该干嘛。
刷短剧短视频显得自己太废物;如果随身带了电脑,当学人精跟着打开的话,又有些刻意。
并且生怕被强买强卖,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递到跟前的食物。
乘务员询问餐食时,出于钱包考虑说自己不吃,在网上发帖后在才知道是免费的,悔青了场子。
有人被问需不需要毛毯,听成了需不需要茅台,赶紧说不需要,害怕一旦说得慢了茅台就被塞到自己手里等着买单了。
以穷人之心度商务之腹,有可能会错过免费的东西,比如零食、盒饭,但也能防止硬着头皮掏钱的尴尬。
有网友以为水果是免费的,爽快地来了一盒。
听到“35,支付宝还是微信”,天塌了。
而对于早就做好准备“薅羊毛”的人来说,就自在多了。
他们在高铁商务舱光盘,在飞机头等舱猛吃。
信仰的是花了钱就要痛快享受,所提供能带走的东西全部带走,像什么矿泉水、零食、护手霜、眼罩,就跟住酒店退房的时候洗劫一遍似的。
杂志高低翻几页,座椅放到底体验一把躺着坐高铁,吃着免费餐食赏着窗外风景。
@好运来那个好运来.
在网上教人怎么坐地铁、怎么办银行卡等一系列生活知识的博主@打工仔小张,也教了大家怎么坐商务舱。
在上车之前就有福利,候车休息室有免费零食、免费饮料,还有专人把乘客带到站台上对应的候车位置。
@打工仔小张
贵的东西唯一的坏处就是贵,高铁飞驰而过的每一秒钟,都在燃烧着“死装经费”。
然而这份贵,可能会压倒其他所有的优点。
对于一些被迫买贵价商务票的人来说,不见得能全然享受其中。
尤其是中长距离的高铁,商务座基本都超过1000,是笔不小的钱。
体验的兴奋感被不得不多花钱的无奈甚至内疚紧紧缠绕住。
就像不少网友说长大后经济独立、手头有闲钱,但给自己花钱总有种隐隐的负罪感。
这种时候,死装反而能提供很多情绪价值,配得感蹭蹭往上涨、消解一些压力,让人觉得这票价值得、自己值得。
装,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创造仪式感,创造一些与日常琐碎有差异性的体验。
多年以后,不知道会不会有很多人回想起那个自己带自己见识商务座的拥挤节假午后。
@小紧张的虫虫
说到底,装是一个人的事情,全权由自己掌控。
自己很在意的事情,其他人可能毫不在意。
毛姆都说了,“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东西”。
超绝不经意露出酒店logo、让商务舱的座椅入镜,真正爽到的是这个“精心策划”的过程,而不是最终收到的反馈结果。
装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能享受这个过程,就算真正装到了,也赚到了。
如果装累了,大大方方地说出需求、寻求帮助,那也很有生活了。
@小布钉
装的时候幽默、高级,不装的时候率性、可爱。
装和不装都是人的本能,能平衡好装与不装二象性,才是互联网顶配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