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航空公司为解决财务危机,推出一个疯狂的促销方案:只需支付25万美元,就能获得一张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航线,还能享受头等舱的终身机票。
消息一出,大家都觉得,这么高的价格,得搭乘多少次航班才能回本?大概只有冤大头才会买吧!
结果,史蒂夫这位旁人眼中的“冤大头”,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张终身机票。而他之后的举动,却让美航高层后悔不已,甚至求他不要再“飞”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美航如此崩溃?
«——【·永久机票·】——»
1987年的美国航空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经历了80年代初的放松管制法案解放市场后,航空公司陷入惨烈的价格战,行业平均利润率跌至2%以下。
当时全美有超过20家航空公司争夺市场份额,票价波动剧烈,商务旅客群体对频繁变动的价格和复杂的订票规则怨声载道。
美国航空公司管理层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细分市场:跨国企业高管每年平均飞行里程达15万英里,相当于绕地球6圈,这部分人贡献了航空公司35%的利润,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订票、改签等事务。
如果能为这些高频旅客提供终身服务承诺,既能锁定核心客群,又能通过高昂的预付费用缓解现金流压力。
于是航空公司决定推出价值25万的永久机票。这个数字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根据1986年商务旅客年均机票支出1.2万美元计算,理论上需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
但是航空公司考虑了三个关键变量:通货膨胀率年均5%会使未来票价实际价值缩水;头等舱座位空置率常年保持在18%左右,终身乘客能有效填补这些空座;更重要的是,这笔预付款的利息收入就能覆盖大部分运营成本。
于是营销部门将产品命名为"AAir pass",刻意模仿美国运通黑卡,并在《华尔街日报》等金融媒体投放整版广告,希望能够吸引这些商务精英们。
«——【·空中飞人·】——»
而此时的的史蒂夫·罗斯坦盯着报纸上“花25万美金买终身无限次头等舱机票”的广告时,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计算器。
作为芝加哥的银行家,他常年穿梭于全球金融中心,频繁的跨国行程让他对订票、值机、安检的繁琐流程深感厌倦。
因此当航空公司推出“一次付费,终身免单”的永久票时,他看到的不仅是便利,更是一种对时间的绝对掌控——不必再为航班时刻表调整日程,不必再为临时行程支付高昂的全价票,甚至不必再为头等舱的舒适度妥协。
于是他不仅全额支付了25万美元主票费用,还追加15万美元购入一张副卡。可当时,对于史蒂夫此举,媒体都嘲笑他是“人傻钱多”。
史蒂夫购买副卡主要是为了能和妻子共同出游,同时副卡也允许他能携带任意同行者享受同等权益。
拥有永久机票后的史蒂夫,将飞行生活融入了日常:清晨从纽约飞往伦敦参加早餐会议,午后现身东京银座洽谈业务,傍晚又出现在悉尼歌剧院听音乐会。
据统计,截至2006年,他累计飞行近1万次,飞行里程超过3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0圈。他频繁造访英国500余次,日本120次,澳大利亚70多次,甚至创下一个月内飞遍六大洲的纪录。
«——【·收回机票·】——»
起初,航空公司将史蒂夫视为高端客户典范,然而2007年,美国航空遭遇财务危机,于是开始审计账目,这时他们才发现史蒂夫的机票已造成2000万美元损失。
面对史蒂夫的“薅羊毛”行为,美国航空公司一开始想要和他协商,用钱将他的永久机票给收购回来,但是这却遭到了史蒂夫的拒绝。
以为是嫌钱不够多,航空公司将这笔钱从40万美元,逐渐增加到了200万美元,可史蒂夫却始终不为所动。
于是航空公司将史蒂夫告上了法庭,希望通过法律手段将机票给收回来,但是在经过法院的审理过后,法院认为史蒂夫享受这项服务是应该的,认定航空公司应履行合同。
眼见各种办法都收购不回这张票,于是航空公司开始设置各种限制,比如乘坐飞机的次数,航班时间等。
但史蒂夫仍然拒绝和航空公司协商。
没办法,航空公司只能是一边继续为史蒂夫提供机票所涵盖的航空服务,一边找人挖掘史蒂夫的出行轨迹与购票记录,希望能从中找到其违反规定的证据。
终于,在经过详细的调查后,航空公司发现,史蒂夫频繁利用副卡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代买机票。
于是航空公司以“协助他人违规购票”为由发起二次诉讼,最终双方在2010年达成保密和解,史蒂夫的AAirpass被正式收回。
尽管官司落幕,但美国航空的声誉遭受重创,大部分人都指责其违背契约精神,导致高端客户流失率达32%,品牌价值缩水1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