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阀林立,外敌入侵,社会混乱的清末民国时期,蒋介石能从不入流的小角色一跃成为民国政府最高掌权者,国内名义上的最高领袖,能力和手段不可谓不强。如果不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党的革命或许会经历更多波折,取得胜利的难度会更高。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的期望,发动了内战,妄图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加美援一举将我党消灭。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不到三年时间,国共攻守转换,国军兵败如山倒,最终只能败退台湾度日。
面对失败的现实,蒋介石不得不接受,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用人的角度考虑,蒋介石认为,输掉这场战争,两个人的责任很大,一个是他的心腹爱将能力却一般,一个在关键时刻唱反调,拆他的台。
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非常一般,甚至被众多军事爱好者戏称是“我军的内应”,说明他在指挥作战中确实拉胯。胡宗南能成为蒋介石的爱将,一来他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学生,还是老乡关系,二来为人忠心,执行命令不折不扣,这也符合蒋介石的用人风格。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的表现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围剿”红军期间互有胜负,给红军造成一定损失,自身伤亡也不小。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在正面战场有所成就,后来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曾一度密谋突袭延安,好在被身边的地下党熊向晖暴露作罢。
国军黄埔一期毕业学生中,胡宗南得益于蒋介石的信任,发展非常好,早在1945年就已经是战区司令了,其他同一期的学生中,发展较好的杜聿明,郑洞国、宋希濂等人不如他。
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继续被蒋介石委以重任,他的表现却很拉胯。初期,蒋介石发动全面进攻,胡宗南率军与老同学陈赓作战损兵折将。后来,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胡宗南20万进犯延安,我军为支援全国战场,主动放弃延安,留给胡宗南一座空城。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对外宣传虚假战果,一时间蒋介石都信以为真,误判了形势。实际上,胡宗南的二十万大军在延安毫无作为,被彭德怀指挥的两万余西北野战军牵着鼻子走,主力部队相继被我军消灭。
大西北被我军解放后,胡宗南一路南逃至大西南,手中还有相当的兵力。当时,蒋介石妄图把大西南打造成日后反攻的基地,对胡宗南给予厚望。胡宗南手握几十万大军,一开战就独自一人坐飞机先跑了,如此作为国民党都看不下去了,几十名监察委员联名弹劾,最后还是蒋介石保了下来。
蒋介石认为,输掉内战胡宗南负有重大罪责,对他非常失望。败退台湾后,胡宗南这位“天子第一门生”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仅仅担任一些虚职,没有再获重用。胡宗南病逝后,蒋介石还是给予这位学生一定的哀荣,亲自出席追悼会送了最后一程。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军事能力在国军高级将领中排的上名号,且长期担任主要职务,地位比胡宗南要高很多。如果说胡宗南是“忠而无能”的话,白崇禧则是“能而不忠”,与蒋介石明争暗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军的实力。
李宗仁和白崇禧属于新桂系,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与蒋介石结下很深的梁子,李、白二人三次逼蒋下野,双方积怨很深难以化解。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断,李、白为首的桂系,一直是蒋介石提防的对象。
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前,李宗仁当选国民党副总统,为削弱桂系势力,白崇禧被调离国防部部长,改任“华中剿总总司令”。为进一步削弱桂系力量,蒋介石将“华中剿总”一分为二,成立了“武汉剿总”和“徐州剿总”,分别由白崇禧和刘峙担任总司令。
此举遭到白崇禧强烈反对,他认为从潼关到海岸线要统一指挥,现在多出了一个刘峙,到时候打起仗来听谁的,岂不是乱了套了。
淮海战役爆发前,面对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进攻,蒋介石也意识到了危险,随着战局的恶化,刘峙不堪大用,想让白崇禧出面主持大局。
白崇禧擅长带兵打仗,一开始想接下这个任务,毕竟能够指挥七八十万大军,这是壮大自身的好机会。可白崇禧到到徐州了解情况后,发现刘峙之前的排兵布阵有很大问题,已经是一个“首尾难顾”的死局,不想接这个烂摊子,留下了一句"南京可直接指挥"后就飞往武汉了。
出尔反尔的白崇禧,让蒋介石非常恼火,却拿他没什么办法。随着黄百韬兵团被歼,黄维兵团被围,蒋介石让白崇禧出兵支援,后者按兵不动,保存实力,气得蒋介石破口大骂,毫无办法,自此双方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白崇禧关键时刻撂挑子,多次逼迫自己下野的行为,蒋介石十分痛恨。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李宗仁怕老蒋报复不愿前往,劝白崇禧也不要去台湾。
白崇禧军事能力出众,玩政治算不上高明,在蒋介石高官厚禄相诱下忘记了好友的嘱托,还是选择飞往台湾,最终被撤销一切职务,长期受到监视,于1966年离奇病逝,死因也成了一个谜。
在蒋介石眼中,胡宗南是忠而无用,加速了国军在战场上的失利;白崇禧是能而不忠,私心误党,关键时刻使绊子,因此痛恨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