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军第 29 旅是当时实力颇为强劲的部队,其麾下的“皇家重坦克营”更是一时无两。而与其相较量的则是中国志愿军第五十军。
而第五十军的前身,便是由国民党中将军长,曾泽生率领的滇军第六十军。这支部队虽然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但他们并不是国军的嫡系部队,因此并不受蒋介石的待见。
长期受到排挤的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国民党节节败退的现状也让他们认清了现实,于是曾泽生选择弃暗投明,加入了人民的队伍。
在他们起义投诚我党之后,这支军队却成了毛主席的秘密部队,在 1950 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放异彩,连美军司令都称其是一个奇迹。
那么这样的一支部队究竟是什么来头?
他们为什么能够打破成见,立下了汗马功劳呢?
前身“滇军”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城外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的全面抗战由此拉开序幕。
1937年8月9日,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由西安乘坐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专机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
朱德、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战前线与蒋介石会谈。
龙云表示支持全面抗战,云南将出兵20万开赴前线。
回滇后,龙云将滇军主力整编为第60军,卢汉任军长,下辖182师、183师、184师,共计4万余人,是当时最精锐的“甲种军”,武器装备精良,中下级军官多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训练有素,士气高昂。
1937年10月5日,60军在昆明东南的巫家坝操场,举行隆重的誓师出征大会。
10月10日,在曲靖举行了阅兵大会。曲靖阅兵后,全军依次出发,开赴前线。
滇军60军的将士来自汉、彝、白、苗、傣、回、纳西等各民族,为了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些战士千里裹粮,万里赴难以殉国家。
这些战士们跨越万里,花了数月时间,来到战场前线。一来到前线,等待着他们的就是一场恶战。当时在台儿庄,国军将士血战正酣。滇军的到来,给前线战况带来了新的变化。
禹王山是台儿庄战役第二阶段的中心主战场。1938年4月至5月间,滇军60军作为主力部队在此与日军血战,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创造了滇军抗战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为守卫台儿庄、掩护中国军队主力撤退,60军伤亡过半。在撤出战斗后只剩下战略预备队184师,几乎损失殆尽的182、183师残部缩编为一个团,并入184师,后由云南新征部队重组182、183师。
台儿庄一役,60军参战兵力为36,161人。根据战后统计,官兵阵亡人数达13,921名,伤亡总数近2万人1,绝大部分牺牲的云南将士就地掩埋,英雄骸骨至今仍遗留他乡。
禹王山阻击战是滇军出滇抗战的第一战,虽然牺牲惨重,但滇军60 军英勇作战阻击日军,成功掩护大部队撤退,获得国民政府三次传令嘉奖,并拨款扩军,实为抗战时期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参加抗战之典范。
在这场战役之后,滇军作为英雄部队,本应受到重用。但滇军始终不是嫡系部队,不是中央军,蒋介石等国民党嫡系始终对他们抱有芥蒂。
最终,滇军本应在战场上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却总是做着一些不重要的小事。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滇军的地位就更为微妙了。滇军将领纷纷担心自己的部队被打散,任人鱼肉。
而蒋介石一方面担心他们导向共产党,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不再拥护国民党政府。两相权衡之下,蒋介石把他们“发配”到了东北,一个离云南更加遥远的地方。
1945年底至1946年初,蒋介石对滇军进行一系列的拉拢活动。
1946年4月,第六十军陆续由越南海防乘美国军舰开往中国东北。时任军长曾泽生因自己的部队没有被编散,且被继续被列为“国军”而高兴,但又为部队的前途而担忧。
起义风云
1946年5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向位于鞍山的守军发起了攻击。25日,驻扎在那里的国军第一八四师第五五一团被完全歼灭。没两天,第一八四师师部就被包围在海城。
海城“危在旦夕,但是,蒋介石却要孙立人的新一军休息3天后再去解危。无论战况如何,新一军始终在辽阳按兵不动,故意拖延增援时间。
自抗战以来,第一八四师受到共产党的影响,经中共长期的工作,师长潘朔端决定起义。
5月29日晚,他带领属下众多将领,率领师直属部队及第五五二团3800余人,宣布“反内战起义”。
5月31日,潘朔端发出起义通电。
第一八四师是曾泽生的老部队,他是从那里起步走出来的,这一次的起义让曾泽生惴惴不安。
海城起义同时也让蒋介石十分震惊,他十分担心滇军的动向,命人对其加强防范。但国民党又要依靠滇军的力量去抵御东北的共产党军队,为了稳定未起义的滇军,蒋介石先后派杜聿明、卢汉前去安抚。
蒋介石
就在第一八四师起义后,中共中央从延安等地派刘浩等10多名云南籍干部来到东北。分别在吉北和吉南开展工作。同年,党中央把张冲安排到了东北。
张冲是曾泽生老熟人了,他曾任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师长,是是曾泽生的上级。
1947年2月张冲投奔延安。张冲被派到东北后,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高级参议。不久之后,又担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9月至11月,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势势如破竹,第六十军伤亡和被俘3000余人。1948年3月,面对着被包围的局面。新任国民党军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担心吉林的守军最后会撑不下去。于是命令曾泽生烧毁火车站,炸掉小丰满电站和弹药库,率部向长春突围。
在召集各师主官研究部署撤退事宜的会上,曾泽生全程都没有对上级的命令作任何布置。哪怕作战科拟制书面撤退命令时,对于是否执行炸毁命令,曾泽生仍默不作声,保持沉默。
私下里,他对个别人说,他绝不做让黄河花园口决堤那样的千古罪人。这个时候,蒋介石安插的参谋长徐树民偷偷跑出来搞破坏。
他虚构了一份曾泽生口头命令,让守电站部队炸毁电站。幸运的是,没有曾泽生的亲口命令,守备部队官兵仅仅是随便应付了一下,并没有造成大的破坏。
1948年,东北战场的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分割包围在锦州、沈阳、长春3个孤立的城市中。
根据全国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首先发动辽沈战役。3月13日,在攻克了战略要地四平后,即准备歼灭长春之敌。
困的久了,曾泽生也开始认真思索了。他反复地想,为什么只有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越战越强,反而有着飞机大炮的国民党军越打越弱?为什么解放军越战兵越多,国民党军越战兵越少?他不停地问自己:“还要继续下去吗,还要加重自己的罪孽吗?”
形势要求曾泽生必须做最后的抉择。摆在第六十军面前有三条路:一是死守长春,直到城破兵败;二是向沈阳一路突围,直到被全部消灭;三是反蒋起义,参加革命。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曾泽生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选择反蒋起义。
对于他们的正确选择,解放区军民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我党方面也做出承诺,党的政策是一视同仁的。起义队伍和人民解放军一样,享受同样的待遇。
10 月17日夜,曾泽生发出起义通电,同时大部队开始撤离,把长春防区交给解放军。入夜,解放军围城部队进入市区接防。12点整,曾泽生率约3万起义部队出城,归向人民。
自此世界上没有了滇军第六十军,多了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
狭路相逢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由5.8万人精简整编至3.3万多人,回师湖北修筑汉江大堤和参加农业生产。
9月下旬,第五十军接到命令,紧急集结所有分散的部队,马上向东北开拔。
10月25至26日,第五十军领命横渡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道路。
对于这支部队的参战,党中央其他领导并不是十分赞同。毕竟这是一支投诚而来的部队。但是毛主席却十分坚决,觉得滇军是一支具有大义的部队,他们在朝鲜战场上一定能够为了保家卫国而抛头颅,洒热血。
朝鲜战场上,人民志愿军的条件极为艰苦。但在全军将士的努力下,我们成功获得了两次阶段性的胜利,并成功从战略防守的态势转为进攻。
到了1951 年 1 月,我军全面转入了追击的作战阶段。美军为了逃命,特令英军第29旅派出 “皇家重坦克营”,掩护他们撤退。志愿军第五十军一四九师奉命向高阳、汉城方向追击。
高阳地理位置重要,它是通往汉城的必经之路。因此占据高阳,既可以保卫汉城侧翼,又能切断议政府英军的退路。
志愿军一四九师四四五团和四四六团各1个加强营组成先头追击分队,直插高阳,首先击溃在碧蹄里1个营的美军,俘虏了28人。剩余的美军逃回了汉城。志愿军乘胜占领了高阳,随即向仙游里方向挺近。
仙游里位于议政府至汉城公路以西,英军第29旅在此阻击志愿军。
1951年1月3日拂晓,志愿军用两个连的兵力发起攻击,仅半小时战斗,就占领195.3高地,堵住了英军的退路。让不可一世英军无处可去。
位于佛弥地的“皇家重坦克营”被迫与主力分离,成为了一支孤军。志愿军一四九师四四六团二营在营长杨树云的带领下,完成了对“皇家重坦克营”的包围。
战场选在佛弥地的一个山谷里,此处左边是小河沟,右边是山岩,道路又十分的狭窄,仅仅能通过一辆坦克。这是他们绝佳的葬身地。
当晚,英军29旅从议政府方向派出千余多人,动用几百门大炮前往接应。志愿军一四九师部队一面在仙游里死死挡住英军29旅的增援,一面迅速形成对重坦克营的合围,实施围歼。
经过极为艰苦的战斗,一四九师的战果惊人。虽然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但仅用3个步兵连,就歼灭了英国一个重坦克营,这是一个令人咂舌的战绩。
更不用提还毙伤俘英军300多人,缴获、击毁坦克31辆、装甲车1辆、牵引车及汽车24辆。
步兵连用炸药、爆破筒、步枪、机枪和手榴弹打败装有一口五榴弹炮的重坦克。消息传开,世界为之震惊,连美军司令麦克阿瑟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在毛主席的英明决断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这才有了机会,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战英军,不仅消灭敌人,完成了既定战役任务,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战绩,打出了新中国军人的风貌。
结语
一支部队是否强大,并不能单纯的用嫡系或者旁系来衡量。更不能用装备的强弱来简单地去判别。一支部队是否心系人民,心系家国天下的安危,才是决定其是否有力量的关键。
没有人民支持的部队终将被历史的潮流冲走,只有忠诚于人民的部队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这也是我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关键所在,毕竟我们的部队可没有所谓的嫡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