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近日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不仅明确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更对怎么保障、如何实施明确了方向。尤其是家庭、社会机构和校外资源该怎么配合,确保 AI 教育既安全又落地。本文一起来探讨个中细节。


从政策看,AI 教育是「刚需」。《指南》指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普及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伦理安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这背后有两个关键信号:一是 AI 技术正加速渗透各行各业,未来职场对 AI 技能的需求将「井喷」;二是教育改革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培养能适应智能社会的「新质人才」。

但更重要的是,AI 教育不是「教编程」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学生理解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大门。比如,通过 AI 工具分析数据,学生不仅能提升逻辑能力,还能学会如何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AI不再是「高冷」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工具。

整篇《指南》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体系共分五个部分,后两者占据一半以上的篇幅,建议校方以及校外机构重点研读。

先来看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强调:「主动引领,公平普惠」。啥意思?就是说不能只让城里孩子学 AI,农村孩子也得跟上。比如,国家会建智慧教育平台,把优质课程、实验资源免费给所有学校,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在线操作 AI 设备。 AI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游戏,学校得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动手实践。

还有一条叫「多方参与,融合创新」。这话听着复杂,其实就是一句话:光靠学校还不够,得大家一起上,家长、企业、社会机构都得搭把手。因为后面的解释是「学校主导、家庭协同、产业联动」,产研学一体的基本面不动摇。

企业能干啥? 科技研学、营地教育以及相关进校机构似乎又是利好。《指南》在组织实施部分明确提到「结合研学实践、课后服务等渠道,组织学生参与技术体验、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强化知行合一。」开放实验室,组织研学项目让学生体验真实的 AI 设备;或者开发适合孩子的 AI 工具,比如低代码编程软件,让小学生也能「玩」AI。

家长别当旁观者:别觉得「这事是学校的事」,孩子在家用AI画图、写作文,家长得陪着聊一聊「机器是怎么学画画的」「AI 生成的作文算不算抄袭」。

社会资源也得用上:科技馆、博物馆有了新方向,孩子去看 AI 设备,比如自动驾驶的演示、智能机器人,让孩子知道AI不是「科幻片」,而是「真家伙」。

AI 教育落地过程中暗藏挑战。政策虽已铺路,但现实中的「坑」却难住不少校内外参与方。

争议1:AI工具是「学习助手」还是「思维杀手」? 学生作文写得好烦心 AI 教育尺度,写得不好烦心钱包厚度。不少家长担心,学生过度依赖 AI 完成作业或创作,会因此削弱独立思考能力。比如,用 AI 一键生成作文或解题步骤,看似高效,实则可能让学生产生「技术依赖症」。

争议2:教育资源差距会否被 AI「拉大」? 一线城市学校可能早早配备 AI 实验室,但偏远地区连基础设备都捉襟见肘。

争议3:AI 伦理课,能教孩子「正确使用技术」吗? AI 不是万能的,算法偏见、隐私泄露等问题早已引发社会讨论。如果中小学生过早接触AI,是否会被误导?

怎么办?在「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部分有重点说明。先看学什么——《指南》中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目标分得很清楚,叫「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有意从应试维度逐步向符合学生心智成长的路径靠拢:

小学:先让孩子玩起来。关键词是体验式学习、可视化工具、安全意识。重点是兴趣+体验,利好AI兴趣通识课。

初中:从「玩」到「干点实事」,开始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比如环保、健康,用AI技术帮他们把想法落地。

高中:从「会用」到「会想」,着重构建系统思维+社会责任。引导看大局,比如AI技术如何影响国家发展,同时也要意识到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培养跨学科系统思维。


再看学校的任务,怎么教。

课程咋安排?强调教学中需注重培育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平衡「工具使用」与「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设计「AI+传统」结合的课程,比如让学生用 AI 分析数据后再动手验证结论。 此外《指南》明确将「伦理安全」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规则。例如,在设计 AI 模型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算法歧视了某个群体,该怎么办?」这种「批判性思维」比单纯的技术操作更重要。

资源咋配?四个关键词:基建、师资、试点、统筹城乡。 要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探索,同时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免费课程和工具,让资源「下沉」到每个角落。

老师咋培训?「分层开展通识培训、专项研修。」从普及基础概念到深化应用能力,强化 AI 在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效果,老师得「会用」也得「会管」。 AI 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指南》提出将 AI 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并鼓励跨学科教研。但现实中,具备数字化素养的教师依旧稀缺,或可尝试「跨界合作」,让校外力量成为校内教学的重要补充。比如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或利用AI工具辅助备课,让教师从「技术小白」变成「AI 引导者」。

企业能做啥?《指南》鼓励企业开放实验室、研发适配性强的教学工具。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整合产业前沿技术和教育资源。开放公益性教育资源,促进公平普及。依据中小学生特点研发适配性强的教学工具和课程产品,以「轻量化」产品降低学习门槛。目前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进校项目与此路径不谋而合。但同时强调也企业参与需守住底线:资源开放要「普惠」,而非变相营销;技术赋能要「实用」,而非堆砌噱头。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的发布,标志着 AI 教育从「试点」走向「普及」。但与其说这是教育的「弯道超车」,不如说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较量。

关于多方力量共建产研学一体、落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