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

“晚妹聊天室”栏目发起的一则话题

“真实生活VS精装朋友圈,你怎么选?”

引发了万名网友围观

话题源自近日热播剧《亲爱的仇敌》中

关于精心打造朋友圈的片段冲上热搜

(点击图片查看此前报道↓)

在“晚妹聊天室”的话题下

不少网友对

“毛坯人生精装朋友圈”的讨论

产生共鸣

在评论区中,网友“Senmi”的留言获得最多点赞。他表示会发好看的照片,但只为留到以后自己慢慢回忆欣赏。


记者注意到,评论区中有约五成网友的观点类似,网友“A.小曾”表示,拍照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旅程留下一个精致的回忆。


网友“Grace包包”也认为拍到好的照片或视频会给旅游更加分。


相较以往网友在讨论时会在“粗糙但真实的人生”和“精装朋友圈”之间二选一,认为精装朋友圈主要是为了在网络社交时打造“精致人设”,如今大家则更认同发精致朋友圈主要是为了“取悦自己”。

观念转变的背后是什么悄悄发生了变化?记者采访了国家资深心理咨询师、深圳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专家督导张文生,他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传统社交强调‘印象管理’,打造‘精致人设’,过往的互联网社交场合也是如此。现在的‘悦己’表明很多人开始变得更愿意关注自我、满足自己、愉悦自己,这实质是拒绝被主流价值观裹挟的表现。这或许正是互联网时代最珍贵的觉醒——我们终于学会在虚拟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




过去我们常常能看到,互联网世界里,那些“精心打磨”过的完美无瑕的生活展示常常引发一些网友的焦虑——不自觉将别人的生活与自身对比,仿佛只有互联网网友才拥有自己“向往的生活”。而在这次话题讨论评论区中,记者统计留言词频发现,“自己”和“记录”两个词的使用频率颇高,“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备忘录”等等成为多数网友的想法。

90后网友“麦田里的守望”表示,自己每天都发朋友圈,纯粹是为了记录生活。


网友“一只飞飞熊”也给出了自己“精装朋友圈”的理由:


还有网友甚至把朋友圈当成了自己的电子日记本。


对于这两个高频词的出现,张文生分析:“这也象征着人们主体性的觉醒——重构以自我需求为核心的生活意义。这是重新获得对生活掌控感的表现,也有助于缓解社交焦虑情绪。”

还有小部分网友表示自己虽然很少发朋友圈,但喜欢刷别人的动态,看着年轻人有趣的生活,感觉自己也是这么的轻松自由。


有人用live图记录下班邂逅的深圳晚霞,赠予看到的人满满的自然能量; 有人晒出在海边度假氛围感,评论区有“求指路”“求攻略”的留言; 还有人晒出自家的宠物猫狗,养宠搭子看到了马上约着出来“遛弯儿”……在他人的“视界”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人们在刷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时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缓解外部世界对“自我评价系统”的影响?对此, 张文生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大家可以进行行为干预——启用手机‘专注模式’,限制每日查看朋友圈或刷小红书、抖音的总时长,减少自媒体算法推送信息等的干扰”,此外,他还建议大家专注体验当下,将精力投注到现实活动中,通过阅读、运动、与朋友聚会等体验真实生活的珍贵与美好。

如同小红书网友的一则热门笔记里写的那样:“在西藏晚上边吸氧边哭。朋友圈松弛地写一句:‘永远自由’。”


不管发不发“精装朋友圈”,现实生活才是一切的基石,好好生活,才有万种续写的可能。就像这位网友,无论是高原之上忍耐着缺氧的难受,还是对准绝美景色摁下快门时的惊艳,镜头内外,皆是人生。

策划 | 潘韵琪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张裕麟 陆楚一

编辑|张裕麟

审读|杨永坚

二审|陆楚一

三审|潘韵琪

为回馈广大粉丝对深圳晚报的关注

深圳晚报将随机抽取幸运粉丝

每人送出

深圳晚报5月7日报纸一份

(内含深圳口述史陈楚生专访报道)

并开启加印需求征集接龙

1、进入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

2、点击“发消息”进入对话框

3、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 “陈楚生”,获取链接参与抽奖以及加印接龙群

开奖时间:5月14日12:00

注意事项:

1、报纸届时将以到付的方式寄出,请注意查收;

2、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深圳晚报所有。

— 深小晚特选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