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卑微,磨难中成长

卫青出生于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他的童年伴随着诸多艰辛。其母卫媪,是平阳侯曹寿家中的一名婢女。卫青的生父郑季,本是县中小吏,在平阳侯家当差时与卫媪私通生下了他。因家庭贫困,卫青自幼便被送到生父郑季家中抚养。然而,在郑季家,卫青并未得到应有的关爱。郑季让他去放羊,郑家的其他孩子也都把他当作奴仆看待,肆意使唤、欺凌他。

放羊的日子里,卫青时常独自一人在荒野中,与羊群为伴。夏日,烈日炎炎,晒得他皮肤黝黑,汗水湿透衣衫;冬日,寒风刺骨,他身着单薄衣物,手脚长满冻疮。但卫青并未因此而抱怨命运的不公,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一边放羊,一边观察周边地形,心中暗自琢磨若有军队在此,该如何行军布阵。

随着年龄的增长,卫青对这种寄人篱下、饱受欺凌的生活愈发难以忍受。终于,在一个清晨,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郑家,回到母亲身边,在平阳侯府中做了一名骑奴。在平阳侯府,骑奴的工作同样辛苦,不仅要精心照料马匹,还要随时听从主人的差遣,跟随主人出行。但卫青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用心学习骑马射箭的技巧,常常在闲暇时,偷偷练习骑术,琢磨如何在马上保持平衡、快速奔跑以及精准射箭。

平阳侯府中,有一位老仆,曾在军中服役多年,知晓许多行军打仗的故事。卫青一有时间便缠着老仆,听他讲述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排兵布阵。老仆见卫青对军事如此痴迷,便将自己所知倾囊相授,从基本的兵器使用到复杂的战术运用,卫青都听得津津有味,并且用心牢记。这些经历,为卫青日后的军事生涯埋下了伏笔,尽管出身卑微,生活充满磨难,但卫青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困境中默默积蓄力量。


初入宫廷,崭露头角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卫青的三姐卫子夫,因美貌与才情被汉武帝刘彻看中,带入宫中,卫青也因此有了进入宫廷的机会。起初,卫青在宫中担任建章监,负责管理建章宫的日常事务。这份工作虽然琐碎,但卫青做得一丝不苟,他严谨认真的态度很快便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建章宫中,时常会有宫廷侍卫进行军事演练。卫青每次都会在一旁仔细观看,学习他们的阵法变换、兵器使用技巧。遇到不懂之处,他便向侍卫们请教。侍卫们见他态度诚恳,又对军事如此热爱,也都乐意传授。卫青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聪慧,很快便掌握了许多军事技能,并且在一些小型的宫廷军事活动中崭露头角。

一次,宫中举行骑射比赛,卫青积极报名参加。比赛当日,他骑着一匹矫健的骏马,手持弓箭,身姿矫健。在比赛中,他箭无虚发,精准地射中靶心,骑术更是娴熟,引得众人阵阵喝彩。汉武帝刘彻听闻此事,对卫青的表现十分赞赏,特意召见了他。在与刘彻的交谈中,卫青谈吐不凡,对军事见解独到,这让刘彻对他刮目相看,开始留意这个出身卑微却才华出众的年轻人。

此后,卫青得到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他被任命为侍中,跟随在刘彻身边,参与一些宫廷事务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卫青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进一步了解了朝廷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战略,为他日后驰骋沙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与刘彻之间也逐渐建立起了信任关系,刘彻对卫青的能力愈发认可,开始有意培养他,将一些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

首次出征,打破匈奴神话

西汉初期,匈奴一直是边境上的巨大威胁。他们时常侵扰西汉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汉武帝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对匈奴展开反击。在众多将领中,刘彻看中了卫青,认为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足以担当重任。

公元前 129 年,匈奴再次南下侵扰上谷(今河北怀来)。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兵上谷,迎击匈奴。这是卫青第一次独自率军出征,肩负着沉重的使命。面对强大的匈奴军队,卫青并未丝毫畏惧,他深知此次出征的意义重大,关乎着西汉边境的安宁和百姓的安危。

卫青率领军队出了上谷后,一路向匈奴腹地进发。他仔细观察沿途的地形,根据匈奴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制定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当汉军行进至茏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时,与匈奴军队遭遇。匈奴军队见汉军人数不多,便妄图一举消灭。然而,卫青沉着冷静,指挥汉军迅速列阵,以弓弩手在前,骑兵在后,形成了严密的防御阵型。

战斗打响后,匈奴骑兵如潮水般冲向汉军。卫青一声令下,汉军弓弩手万箭齐发,一时间箭如雨下,匈奴骑兵纷纷中箭落马。趁着匈奴军队稍作停顿,卫青亲率骑兵从侧翼杀出,对匈奴军队进行包抄。汉军骑兵在卫青的带领下,勇猛无畏,冲入匈奴军中,与匈奴士兵展开近身搏斗。卫青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到之处,匈奴士兵纷纷倒地。在他的鼓舞下,汉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汉军大获全胜。此役,卫青率军歼敌七百余人,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取得了自汉初以来对匈奴作战的首次胜利,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刘彻大喜,对卫青的军事才能赞不绝口,封卫青为关内侯,以示嘉奖。卫青的首次出征便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不仅让他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也让西汉朝廷看到了彻底击败匈奴的希望,为日后大规模的对匈作战奠定了基础。

屡立战功,巩固西汉边防

首战告捷后,卫青并未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训练军队,研究匈奴的战术特点,为下一次出征做准备。此后,他多次率军出征匈奴,战功赫赫,成为西汉抵御匈奴的中流砥柱。

公元前 127 年,匈奴集结重兵,再次进犯西汉边境,目标直指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河南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大军出征,收复河南地。卫青接到命令后,仔细分析了战场形势。他认为,匈奴在河南地的兵力部署较为分散,且防线存在漏洞。于是,他制定了 “迂回包抄” 的战术。

卫青率领汉军从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发,沿着黄河河套地区迅速西进,避开匈奴的正面防线。一路上,汉军日夜兼程,行军速度极快。当匈奴军队发现汉军时,卫青已经率领汉军绕到了他们的后方。卫青指挥汉军迅速发起攻击,匈奴军队顿时陷入混乱。在汉军的猛烈攻击下,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卫青率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河南地。此役,汉军俘虏匈奴数千人,缴获牲畜千百万头,取得了重大胜利。

为了巩固对河南地的统治,汉武帝决定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并修筑朔方城。卫青奉命负责朔方城的修筑工程。他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修筑方案,组织人力物力,日夜赶工。在他的努力下,朔方城很快便修筑完成。朔方城城墙高大厚实,防御工事完备,成为西汉抵御匈奴的重要军事据点。此后,匈奴多次试图夺回河南地,但都被汉军击退,河南地成为了西汉抗击匈奴的前沿阵地,为保卫西汉边境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 124 年,卫青又一次率军出征匈奴。此次出征,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并指挥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将领,从朔方郡出发,共同出击匈奴。汉军出塞后,卫青得知匈奴右贤王部在黄河以北的地区驻扎。他认为这是一个消灭匈奴有生力量的绝佳机会,于是决定长途奔袭,直捣匈奴右贤王的营地。

卫青率领汉军在茫茫沙漠中行军数百里,日夜兼程,迅速逼近匈奴右贤王的营地。匈奴右贤王得知汉军来袭时,以为汉军距离尚远,并未在意,仍在营帐中饮酒作乐。卫青率领汉军趁着夜色,突然发起攻击。匈奴右贤王措手不及,慌乱中率领数百名亲信骑兵突围逃走。汉军乘胜追击,俘虏匈奴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此役,汉军大获全胜,进一步削弱了匈奴在漠南的势力。汉武帝得知战报后,十分高兴,派使者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统领各军,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和权力。

漠南之战,尽显军事谋略

随着对匈奴作战的不断深入,卫青的军事才能愈发凸显,在漠南之战中,他更是将自己的军事谋略发挥得淋漓尽致。公元前 123 年,卫青再次奉命出征匈奴,这便是著名的漠南之战。

此次出征,卫青率领十万骑兵,兵分六路,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出发,向匈奴发起进攻。匈奴单于伊稚斜得知汉军来袭后,集结了大量兵力,准备与汉军决战。卫青深知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他并不急于与匈奴正面交锋,而是采用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

卫青先派小股部队向匈奴发起佯攻,佯装不敌,向后撤退。匈奴单于伊稚斜见状,以为汉军不堪一击,便率领主力部队追击。卫青见匈奴中计,立即指挥汉军主力部队迅速转移,设下埋伏。当匈奴军队进入汉军的埋伏圈后,卫青一声令下,汉军伏兵四起,从四面八方冲向匈奴军队。匈奴军队顿时大乱,阵脚被冲散。

在战斗中,卫青充分发挥汉军骑兵的优势,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他指挥骑兵部队对匈奴军队进行穿插分割,将匈奴军队切成数段,使其无法相互支援。同时,卫青还派出精锐骑兵,直捣匈奴单于的营帐,试图擒贼先擒王。匈奴单于伊稚斜见势不妙,率领数百名亲信骑兵,拼死突围逃走。

尽管匈奴单于逃脱,但汉军在此次战役中仍然取得了重大胜利。此役,汉军共歼敌一万九千余人,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势力。在战斗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崭露头角。霍去病率领八百骑兵,脱离大部队,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寻找战机。他在战斗中表现勇猛,斩杀匈奴单于祖父辈的籍若侯产,俘虏单于叔父罗姑比,歼敌两千余人。霍去病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卫青的赞赏,也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

漠南之战后,匈奴元气大伤,短期内无力再次大规模进犯西汉边境。卫青通过出色的军事指挥,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为西汉边境的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西汉军队中的地位。

漠北决战,成就不世之功

经过多次战役,匈奴虽遭受重创,但仍具有一定实力,且不断侵扰西汉边境。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消除这一长期以来的威胁,汉武帝决定发动漠北之战,给予匈奴致命一击。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调集了十万骑兵,由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五万,分兵两路,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卫青率领西路军,从定襄出发,穿越茫茫沙漠,向匈奴腹地进发。在行军过程中,卫青仔细观察沙漠中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当汉军穿越沙漠,即将与匈奴军队相遇时,卫青得知匈奴单于伊稚斜将主力部队集中在前方,准备与汉军决一死战。

面对匈奴的强大阵容,卫青并没有丝毫退缩。他根据战场形势,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卫青命令部队以武刚车环绕为营,形成坚固的防御阵地,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同时,他派出五千骑兵,向匈奴军队发起试探性攻击。匈奴单于伊稚斜见状,派出一万骑兵迎战。双方骑兵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一时间,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

激战持续到黄昏,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战场上一片昏暗。卫青趁机派出两支精锐部队,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队。匈奴军队在汉军的突然攻击下,阵脚大乱。匈奴单于伊稚斜见势不妙,率领数百名亲信骑兵,趁乱突围逃走。卫青得知匈奴单于逃脱后,立即率领汉军乘胜追击。汉军在茫茫沙漠中追击了数百里,一直追到窴颜山赵信城(今蒙古国杭爱山以南)。

在赵信城,汉军缴获了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军用物资。卫青下令汉军在赵信城休整一天,补充给养,然后将剩余的物资全部烧毁,班师回朝。此役,卫青率军歼敌一万九千余人,虽然未能彻底消灭匈奴单于,但给予了匈奴沉重打击,使其元气大伤,远遁漠北,从此 “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西汉边境得到了长久的安宁。

与此同时,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指挥汉军向匈奴发起猛烈攻击,匈奴左贤王大败而逃。霍去病率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在狼居胥山,霍去病举行了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此役,霍去病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

漠北之战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巅峰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战果辉煌的一次战役。卫青和霍去病在这场战役中,充分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为西汉立下了不世之功。卫青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西汉历史上一位备受尊崇的名将,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位极人臣,却低调处世

漠北之战后,卫青因战功卓著,被汉武帝封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事,位极人臣。然而,卫青并没有因功自傲,反而更加低调谨慎。他深知自己出身卑微,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汉武帝的信任和赏识,以及众多将士的奋勇拼杀。

在朝堂之上,卫青从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他为人谦逊有礼,尊重每一位大臣,无论是官职比他高的,还是比他低的,他都一视同仁。遇到与其他大臣意见不合时,他总是以平和的态度与对方沟通,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不依仗自己的权势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

在军中,卫青关爱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每次出征,他都会亲自检查士兵的装备和给养,确保士兵们能够在战场上无后顾之忧。在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士兵们对他十分敬重和爱戴,愿意为他效命疆场。

卫青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他的府邸并不奢华,家中的陈设也十分简单。他从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家的军事建设和边境防御上。他时常与将领们探讨军事战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汉军的战斗力,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出谋划策。

尽管卫青低调处世,但他的功绩和为人却备受世人称赞。他从一个卑微的骑奴成长为西汉的名将,凭借的不仅仅是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低调的品格和对国家的忠诚。卫青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为西汉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西汉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在时光的长河中,卫青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故事,成为了西汉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熠熠生辉,默默影响着后世对勇气、智慧与忠诚的理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