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文化局旧址的七层建筑里,一棵由千年琉璃工艺锻造的“七宝琉璃树”,正折射着流动的城市之光。
一座脱胎于旧体制建筑的新消费场景“这有局儿”,被千年窑火淬炼,又为现代光影所解构。它让这座城市通过“老城更新+文化消费”的深度耦合,书写了一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启示录。
非遗工坊里的刻瓷声、老字号餐饮店的烟火气,如何变成可触摸的城市记忆载体?
淄博通过文化解码,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文旅场景营造中,摒弃简单的历史符号堆砌,转而构建层次分明的文化感知体系。“七宝琉璃树”以淄博千年琉璃工艺打造,夜晚配合灯光秀与裸眼3D投影,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点。乘电梯直上五楼,藤蔓缠身的断臂维纳斯、糊着墙皮的陶瓷废墟,硬生生把商场拆成了“人类文明遗址盲盒”。等炭火味从顶楼飘下来,滋滋作响的牧羊村烧烤摊的烟火气,又瞬间把游客拽回了现实。
更具突破性的,是淄博文旅体验维度的升维改造。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让游客的体验更具颠覆性。
时空交错的体验设计,重构了传统文旅“观瞻——消费”的线性逻辑。当游客在柿岩仙村探寻《聊斋》密码时,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世界,被解构成可交互的沉浸式叙事。以聊斋故事为蓝本,通过现代科技与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为游客打造了一场如梦如幻的奇幻之旅。
数据统计,光五一假期前三天,红叶柿岩总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景区游客及营收同比增长10%,假期前三天直接拉动消费达823万元。
此前,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体验旅游科技,过半游客希望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
科技不是炫技工具,而是服务文化表达的底层架构。淄博文旅恰如其分地做到了这一点。积极拥抱新技术,将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文旅项目中,淄博打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沉浸式文旅新场景。
戴上VR眼镜,游客仿佛置身于神秘的三星堆遗址,与古老的文物“亲密接触”,感受着古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奇遇三星堆》沉浸探索展(淄博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除了文博场馆,淄博的一些景区也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了沉浸式的游览体验。潭溪山景区的“冰瀑+沉浸式娱乐”项目,通过光影技术和音效设计,为游客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冰雪世界。游客在欣赏冰瀑美景的同时,还能参与各种互动游戏,感受沉浸式娱乐带来的乐趣。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种形式进入景区,是近些年淄博文旅融合进程中的一大创新之举。这座城不只是一座 “网红” 城市,脚下更是千年齐文化的重量。
近年来,淄博不断通过服务提升和项目投资完善文旅生态。作为淄博文旅矩阵的核心节点,八大局已与海岱楼钟书阁、红叶柿岩景区已形成 “市井—文化 —自然”三位一体旅游动线,进一步强化了区域文旅吸引力,实现 “流量—留量—增量”的可持续循环。
2024 年,淄博市实施 70 个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 72 亿元,周村古商城成功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新增 4A 级景区 2 家,博物馆总数达 95 家,年接待游客 1100 万人次。
从文化遗产到数字孪生,淄博证明,真正的城市热度不在于追逐网红经济的表象狂欢,而是源于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对科技赋能的系统性思考,以及对流量生态的持续性运营。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努力营造文化基因与现代生活的“共生”。
当千年窑火遇见数字光影,当聊斋传奇化身沉浸剧本,淄博示范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路径,更揭示了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每个游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淄博叙事”。(文/陈一钊)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