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败亡后,肃王兀纳失里控制了哈密,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接受明朝羁縻,封哈密国王。

1406年,明朝设立哈密卫,任命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

1513年,哈密被吐鲁番汗国吞并。

明代中叶,前套有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等部落。

明朝在西套平原设宁夏镇和中卫等卫所,宁夏镇为九边重镇之一。

后套宁夏平原归属陕西都指挥使司。

洪武九年,大批江南民众迁移至宁夏,开展军民屯垦,恢复战乱毁坏的渠道。

宁夏地方官吏疏浚旧渠,开发新渠,扩大灌溉面积。

宁夏在明朝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系统中十分重要。宁夏镇和固原镇是九边重镇。



西北部设有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战线漫长难以协同作战。

弘治十年(1497年),设立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简称三边总督,调度三边兵马。

嘉靖四年(1525年)起,三边总督成为定设。

原文赏析:
世宗兴邸潜飞, 中兴之望,朝野欣欣,而斥绝言路,保任大奸。
初既弃哈密,
史略:哈密西去土鲁番千余里。 成化以后哈密衰,土鲁番益强,屡肆吞噬,国家以哈密外领西域,内蔽边郡,非此则无以离戎、朔之交,因务设方略,以存复之。土鲁番虽骄横,亦未敢安据其地。嘉靖三年土鲁番入塞,犯甘州,边臣败却之,又追败之于肃州。八年复犯肃州,败走,寻请降,且以哈密来归。朝议以哈密既残破,且去边远,疲中国以存外夷,非计也,遂弃不复有。嘉峪关外,皆为寇境。 又是时,亦不剌盘据西海, 瓦剌结巢北山, 于是河西三面受敌,备羌御朔,日不暇给。

【译文】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即位后,人们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能振兴明朝,朝野上下都欢欣鼓舞。但他却排斥言论,庇护和重用奸臣。

明世宗时,明朝放弃了哈密。

《史略》记载:哈密距离土鲁番千多里。

从成化年间(1465年)开始,哈密逐渐衰败,而土鲁番逐渐强大,多次侵吞哈密。

明朝认为哈密是西域的门户,也是边郡的屏障,不占据哈密就无法分隔戎、朔两族的势力,因此一直设法恢复哈密。

虽然土鲁番态度骄横,但也未曾安稳地占据哈密。

嘉靖三年(1524年),土鲁番入侵边塞,侵犯甘州,边境官员成功击退他们,并在肃州再次击败他们。

嘉靖八年(1529年),土鲁番再次侵犯肃州,失败后请求投降,并将哈密归还给明朝。

但朝廷认为哈密已经破败不堪,距离遥远,疲于用兵来维护外国领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放弃哈密,不再收复。

从此,嘉峪关外都成了敌境。

同时,亦不剌在西海盘踞,瓦剌在北山结巢,河西地区三面受敌,防御羌族和北方民族的侵扰变得异常繁忙。

继复弃河套。
史略:明初,李文忠败元于丰州, 既而城东胜, 河套以内,耕屯相望。永乐初方事远略,弃东胜不守。其后大兵数出,亡元远窜,窥伺益少。正统中稍稍多事,乃议筑榆林诸城堡,成化中复筑榆林边墙千余里,而河套渐成瓯脱,然议者未尝不欲复汉、唐故事,为捍边固圉计也。 嘉靖以来,北胡部落益强,往往窟穴套中, 河东、关西岁被蹂躏。二十五年督臣曾铣以复套为己任,规画甚伟,为严嵩所构弃市。自是边事日坏。敌旋入宣、蓟,犯京师,蔓衍以至辽东,朝廷旰食,无敢议及河套者。

【译文】之后明朝又放弃了河套地区。

《史略》记载:明朝初期,李文忠在丰州打败元朝军队,之后在城东建立东胜,河套以内地区,耕作与屯田的景象随处可见。

永乐初年(1403年),明朝为了远征而放弃了东胜。

此后,明朝多次派出大军,元朝残余势力逐渐远离,对明朝的窥视也减少。

在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边境事务逐渐增多,明朝开始商议修筑榆林等城堡。

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又修筑了榆林边墙千余里,但河套地区逐渐变成了边境的空隙。

尽管有人提议效仿汉唐时期的策略,巩固边防,但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部落日益强大,经常在河套地区建立据点,河东、关西地区年年受到侵扰。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督臣曾铣以收复河套为己任,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但却被严嵩陷害并处死。

从此,边境事务日益恶化。

敌人不断入侵宣府、蓟州,甚至侵犯京师,战火蔓延至辽东。

朝廷忙于应对,无人敢再提及收复河套。

端倪解析:

哈密内部有回回、畏兀尔、哈剌灰三大部族势力,它们互相之间很不团结,回回人甚至引来吐鲁番人入侵哈密。

明朝对哈密的控制力不强,对于吐鲁番对哈密的野心,明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哈密卫在内乱和被蒙古人劫掠了几番后,实力已经十分衰弱,因而无力抵抗吐鲁番汗国的侵扰。

朱瞻基之后,明朝的控制范围持续缩小,北方的防线一直不稳,西北的哈密卫在正德年间被吐鲁番夺取,明朝失去了唯一一块西域的根据地。

明朝在西北设置的“关西七卫”总体上是稳固的,但是明朝这时候实在没有个老大的样子;

明朝对小弟不伸出援手的行为,看似没有担当,但是此时的明朝北疆已经被也先搞得够呛了,无力再去帮助哈密。

明朝在河套地区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人口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农业生产。

明朝的财政状况在中后期并不宽裕,对于边疆地区的维持主要依赖中央的供血;

长此以往,随着腐败等问题的出现,明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因此放弃河套地区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明朝的军事实力在逐渐下滑,对于蒙古部族的威胁,明朝已经无力进行有效的抵抗。

特别是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军事防御力量严重削弱,无法阻止蒙古部族南下河套。

明朝在成化年间开始改变明前期以来的防御策略,尝试利用军事进攻的方式,主动解决核心边疆的被动劣势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搜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搜套”的政治目标并未实现,明朝最终选择在河套南缘修筑边墙,构建长城防御体系,从而放弃了河套地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