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过《滕王阁序》的人,谁不会念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可要问起滕王是谁,十个有九个答不上来。语文课上,老师讲王勃的文采,讲阎都督的尴尬,却偏偏对滕王阁的“主人”闭口不谈。原来这位滕王的一生,堪称唐朝皇室“黑历史”,荒唐到连课本都避之不及。



被宠坏的“末代皇子”

滕王本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玄武门之变时,他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李世民杀兄逼父夺了皇位,转头却对这个幼弟格外宽容——毕竟李元婴年纪太小,对皇权毫无威胁。

李渊被软禁在太极宫后,成天闷得慌,只能和嫔妃们生孩子解闷。李元婴作为幺儿,成了老爹晚年最大的慰藉。史书记载,李渊对他“宠冠诸王”,要星星不给月亮。比如有次李元婴想要长安城最贵的琉璃灯,李渊二话不说让人从国库里搬。李世民虽然心疼钱,但为了“孝道”名声,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种溺爱直接养废了一个皇子。李元婴从小不学四书五经,专爱斗鸡走狗。十二岁就带着侍卫在长安街头横冲直撞,有次差点撞翻宰相的马车。李世民气得直拍桌子,转头却只罚他闭门思过三天——比起当年对李承乾、李泰那些亲儿子的狠辣,这简直像挠痒痒。

专业闯祸三十年

李世民去世后,李元婴的好日子才算真正开始。新皇帝李治比他小四岁,辈分上却是他侄子。这对叔侄的关系,堪称唐朝版“熊孩子遇上大家长”。



李元婴被封到山东滕州,第一件事就是拆了衙门盖游乐场。《旧唐书》记载,他把府衙改建成“戏马台”,每天带着歌姬骑马上高台,非要玩“马术表演”。当地官员跪着劝谏:“王爷,这不合礼制啊!”他倒理直气壮:“礼制能当饭吃?我爹当年当皇帝都没管我!”

最绝的是他在洪州(今南昌)当都督时,为了修滕王阁,差点把赣江两岸的树砍秃了老百姓上山砍柴,发现整片林子只剩树桩,气得直骂“蝗虫王爷”。这事儿闹到长安,李治气得摔了奏折,可最后处罚不过是把他调到更偏远的隆州(今四川阆中)。



在作死边缘疯狂试探

你以为李元婴到了穷乡僻壤会收敛?错了!他在阆中照样搞出大新闻。当地有座玉台山,他嫌山顶不够平整,非要凿出个“观星台”。工匠们冒着摔死的风险施工时,这位王爷却在山下摆流水席,美其名曰“与民同乐”。

更离谱的是他的“蝴蝶行为艺术”。史书说他“常以绢帛制蝶,系于殿檐,风吹如活”。有次唐高宗派钦差视察,远远看见滕王府彩蝶纷飞,还以为王爷修炼成仙了。走近才发现是几百匹绸缎扎的假蝴蝶,气得钦差当场骂街:“这些绸缎够十万百姓穿三年!”



但你说他纯属败家子吧,他又特别“讲原则”。明朝藩王强抢民女的烂事他从来不干,有次看上个小寡妇,人家抄起扫帚把他打出门,他居然哈哈一笑就算了。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个“遵纪守法的纨绔”。

活成皇族“免死金牌”

李元婴能作天作地还不掉脑袋,背后藏着皇权斗争的生存智慧。李世民那些有本事的儿子,像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泰争储遭贬。反倒是这个“荒唐弟弟”,让皇帝觉得毫无威胁。



唐高宗李治更绝,有次收到二十多封弹劾李元婴的奏折,转头却赏了他十车蜀锦。群臣都懵了,皇帝冷笑:“他要是不折腾这些,朕倒要睡不着了。”这话说得明白——会享乐的王爷才是好王爷。

武则天称帝后都对李元婴青睐有加。当时李唐宗室被清洗大半,七十三岁的李元婴却因“人畜无害”,反而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他去世时,武则天还假惺惺地辍朝三日,给足了“皇叔”面子。



结语

现在你明白老师为什么不讲滕王了吧?课本里王勃是“天才少年”,阎都督是“伯乐前辈”,滕王阁是“文化地标”。可要是告诉学生,这座楼的原主人是个砍树狂魔、假蝴蝶制造者、大唐第一纨绔,整个故事的画风就崩了。

但换个角度看,李元婴何尝不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用荒唐行径告诉我们:在权力游戏中,有时候“无用”才是最大的保命符。那些真正聪明的王爷,早把《道德经》里“大智若愚”四个字,玩成了行为艺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