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的枢机主教罗伯特·普雷沃斯特在8日当选罗马天主教第267任教皇,并选择“利奥十四世”(Leone XIV)作为教皇名号。
就任当天,一名年轻小女孩请求获得新教皇的签名,利奥十四世开玩笑说道:“我得试试新签名,那个旧的再也用不上了。”
事实上,按照梵蒂冈传统,新教皇诞生后须自行选择一个名号。比如,已故教皇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方济各”是他在2013年当选教皇时选择的名号。
这一传统也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为何教皇必须更名?如何决定名号?新教皇为何选择“利奥十四世”?
·更名的起源
天主教首任教皇是公元33年上任的圣彼得(San Pietro),原名西满(Šim‘ôn)。“彼得”是耶稣赐予的名字,意为“磐石”,象征他将作为教会的基石。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圣彼得的继任者们通常保留原名。直到533年,第56任教皇“若望二世”(Giovanni II)成为圣彼得之后首位更名的教皇。
原因是其本名为“墨丘利”(Mercurio),与属于异教的古罗马神祇同名,被认为不合教皇身份。不过也有说法称“墨丘利”只是绰号,他本就叫若望。
第二位改名的是在955年上任的第130任教皇若望十二世,其本名为奥塔维亚诺(Ottaviano)。值得一提的是,他当选教皇时只有18岁。
真正奠定教皇改名惯例的是983年上任的第136任若望十四世,本名为彼得·卡内帕诺瓦(Pietro Canepanova)。其在任时间不到一年,但自此之后,新当选的教皇选择特定名号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做法。
教皇改名的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新生”:就任教皇被视为人生的转折点,因此需以新名示意重生与奉献。
在中世纪,许多教皇也认为自己的原名不够庄重或不符合罗马传统,尤其是那些带有日耳曼语背景的名字。此外,更名还体现了对教会的绝对忠诚和对前人传统的延续。
·如何选择名号
教皇名号的选择完全是个人决定,但往往包含深意。
例如1958年,当选为教皇的安杰洛·朱塞佩·隆卡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取名“若望二十三世”,既是他父亲的名字,也是他受洗教堂的名称,同时呼应施洗约翰和《福音书》作者圣约翰。
有趣的是,“若望”这个名号曾被避用整整五个世纪。因为上一次使用这个名号的是一位“伪教皇”——巴尔达萨雷·戈萨(Baldassarre Cossa),他在15世纪教会分裂时期被选为教皇,并选择“若望”作为名号。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和宗教冲突,曾同时选出三位教皇。
另一个例子是若望·保禄二世(Giovanni Paolo II),他在1978年沿用了若望·保禄一世的名号,而后者的名号则是取自其两位前任——若望二十三世与保禄六世。
也有教皇选择圣人名字以表达精神归属。2013年,方济各的名号来自“阿西西的圣方济各”,这位圣人以谦卑和对穷人的关爱而广为人知。
据说若望·保禄二世当年也曾考虑使用波兰主保圣人“斯坦尼斯劳”(Stanislao)之名,但由于这一名字在教会传统中过于罕见,最终未被采用。
历史上也不乏从世俗人物中汲取灵感的例子。1492年,当选教皇的罗德里戈·波吉亚(Rodrigo Borgia)选择“亚历山大六世”名号,以纪念他崇敬的历史人物亚历山大大帝。
1503年,朱利亚诺·罗韦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成为“儒略二世”(Giulio II),既因与其本名相近,也因其敬仰儒略·凯撒(Giulio Cesare)而取。
历史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教皇名号是“若望”(Giovanni),共有21位教皇使用;其次是“额我略”(Gregorio),有16位;“本笃”(Benedetto)则有15位。
“庇护”(Pio)虽然只有12位教皇选用,但却是累计使用时间最久的名字,总共长达158年。
·新教皇选择“利奥”以响应人工智能革命
刚刚成为第267任教皇的普雷沃斯特选择名号为利奥十四世。
这是新教皇接受就任以及其所选名号的正式记录。记录使用拉丁文,书写在羊皮纸上,其中教皇名号“Leonem XIV(利奥十四世)”用红色字特别标出。
上一位选用这个名号的利奥十三世本名为温琴佐·佩奇(Vincenzo Gioacchino Pecci),于1878年2月20日至1903年7月20日出任教皇。
利奥十三世心系弱势群体,尤其关心劳动者,并在其最著名的通谕《新事》(Rerum Novarum)中论述了工人的处境,呼吁国家采取更多措施改善劳动阶层的社会及经济条件。其就任时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如今人类处于数字革命时期,同样面临就业岗位变化等社会挑战。
新任教皇选择利奥十四世这个名号,既是对利奥十三世《新事》中理念的呼应,也契合当下时代背景。
利奥十四世解释说,这个名号正是为了响应新的人工智能革命。
(意烩原创,编译:舒廖、托特,图片来源:梵蒂冈新闻网 ,转载请注 明意 烩 :oushit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