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与雄伟壮丽的天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文化载体。中国古人心目中,天地间有托住天的柱子。屈原《天问》:“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意思是说有八座山为柱支撑上天。神话故事说, 崑仑山有铜柱,其高入天,叫作天柱。共工和颛顼大战不止,争夺帝位,共工以头撞击不周山,支撑天际的柱子折断,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后来,人们把担负重大任务的人誉为擎天柱。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服交趾后,在汉朝极南边界上立铜柱,以纪念战功。清代黄遵宪诗句:“平蛮看竖擎天柱,朝汉同登浴日台 。”神话中的昆仑山铜柱走进了现实,成为标示国家疆域的神圣擎天柱。

用柱状物,例如柱状石材标明方位,象征神圣,宣示权力的历史其实更为久远。轩辕黄帝故里新郑老城内医院附近,过去有一方树立的“天心石”,造型大致呈柱状,表面近暗红色,顶部有凹窝,雨后会积存水。民间说这是轩辕黄帝建国立都,表明此地为天下中心,因此名叫天心石(可惜后来不知所踪)。天下中心的理念从中华文明肇造至今,相沿相袭成为大众共识,与中国之所以名叫中国不无关系。

竖石立柱宣示社会意志,象征民众共识,体现治国之道的圣物,早期还可追溯至尧舜时期的“诽谤木”。木柱立于通衢道旁,供百姓刻写谏言,向官方留下意见建议。后人评价说,立一木而观天下,伸正义,明是非;体现着上古圣王关心民意,从谏如流,勤政治国的风范。秦汉以后,“诽谤木”功能向“表木”转变,成为邮传驿道的通路标示,唐宋时期彻底脱离实用属性,成为象征皇权的礼制器物。表木的神圣超越实用,是民众为获得丰收、保卫安全而进行祭祀活动的象征物;成为宗教与社会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与三代青铜器一样,被赋予了极强的宗教性和社会象征性。表木的工艺与设计更加精美复杂,祭祀的仪式也从原始的部落性变为国家性、宗教性与文化性的结合。这就是华表。

在中国古代的祭天仪式中,使用的祭祀用品常常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器物的种类和设计不仅符合宗教的规定,更反映了对天地自然法则的尊重与顺应。古代祭祀用品不仅仅是宗教仪式中的工具,它们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体系、道德伦理与政治权力。从“谤木”到华表的演变体现着文化精华的提炼、民族精神的浓缩、国家图腾、识别符号和徽记的认同。

华表造型美观大方,结构稳固合理;凛凛一躯,直插云天,不惧风雨,如民族的伟岸雄壮,被比拟成民族脊梁。汉白玉的材质,坚如磐石,是国家政权稳固,民族气节不屈的象征。华表基座石雕莲花须弥座,原本的宗教意义象征根基与宇宙和谐,是连接世俗与涅槃的纽带;在华表中,须弥座的使用体现建筑等级,彰显权力至高无上。华表主体通体龙纹,彰显权威与尊贵。龙在中国文化中不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也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和深邃的智慧,龙盘柱展现了龙翻江倒海、腾云驾雾的姿态,寓意着非凡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工匠精湛技艺和社会审美观念的体现。

华表柱身高处装有飘逸的云板,寓意主要包括象征吉祥和升腾,形状与祥云相似,不仅美化了华表的外观,还赋予了它深层的文化内涵。在华表的顶部,通常会有一个承露盘,其形状圆如满月,与天圆地方的理念相契合,隐喻“承接天露泽被苍生”。承露盘上通常会放置一个瑞兽,称为朝天吼。天安门前华表顶部的蹲兽朝天吼,一对头朝向皇宫,名叫“望君出”,另一对头朝向外,名叫“望君归”;暗含对君主勤政的期许。



诗曰:

轩辕一统万部落,

竖石天心立中国。

尧舜纳谏诽谤木,

广开言路智慧多。

表木耸峙旌旗飘,

立都建亟百姓乐。

君权神授龙飞翔,

泽被苍生甘露落。

石犼望君主勤政,

政权稳固莲台座。

华表耸立柱九州,

一柱擎天定六合。

记录者:郑长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