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一场产业变革正悄然兴起。当东崮山村的13亩富硒土地,通过“结对共建”模式流转至珍珠村时,防风、丹参等中药材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猕猴桃种植,技术革新与经验传承让这里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这一变革,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笋,诠释着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内涵:当“结对共建”打破地域界限,当产业转型精准对接比较优势,当技术经验实现代际传递,曾被固有认知束缚的资源,也能被赋予新的发展动力。
“结对共建”助力山村走出困境
5月9日,雨后初晴,记者踏入了曾以猕猴桃种植为主业的珍珠村,探寻其转型中药材种植的成功经验。
珍珠村,这个地处源泉镇南部山区的小山村,面临着人口稀少的困境。全村仅有196户、441口人,随着劳动力的外流,常住人口锐减至17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20人。
作为珍珠村的党支部书记,65岁的房宽宝,如今成了村里的主要劳动力。“过去,我们村就守着山坳里的那点地,猕猴桃种了快20年,但规模始终上不去。”房宽宝感慨道。2024年,村“两委”决定转型种植中药材时,全村人都心存疑虑——耕地稀缺、技术空白,这条路该如何走?
转机出现在与东崮山村的“结对共建”。作为“姊妹村”,东崮山村党总支书记徐学训带着13亩由中国地质协会认证的富硒土地前来助力:“我们村的地种啥都‘金贵’,你们既然想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这片地就交给你们了。”
“结对共建”村无偿提供土地的消息,如春风般吹遍了珍珠村。赵作龙、梁传和等老果农积极响应,将多年种植猕猴桃的经验成功“嫁接”到了中药材种植上。
“2024年,我们尝试种植了中草药——防风,一亩地能产约4000斤,比种猕猴桃赚钱多了。”69岁的赵作龙,如今成了中药材种植的“土专家”。76岁的梁传和,则将精力放在中药材的晾晒上,他笑着说:“第一年没啥经验,后来才知道防风晒干了更值钱,‘打场晒粮’这事儿对我们来说不难。”
众人拾柴火焰高。2025年3月,珍珠村首批13亩富硒防风喜获丰收,4.5万斤药材为村集体带来了10万余元收入。房宽宝算着账,眼里闪着光:“今年,我们紧跟市场供需节奏,改种丹参,预计亩产4000斤,收益肯定会超过去年。”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实地调研中,记者发现,珍珠村与东崮山村的“结对共建”,只是源泉镇实施“一村一业”战略、告别“单打独斗”、实现“攥指成拳”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以来,源泉镇通过系统谋划与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更在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2024年,源泉镇以81个“一村一业”项目为依托,总投资747.5万元,流转土地563.25亩,项目预期收益464.6万元。这些项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三大支柱:一是集中发展农业优势项目,如东崮山的粮食种植加工、南崮山南村的豆腐深加工等,通过“精品”种植与产业链深耕,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二是全面梳理盘活闲置资源,如五村联合种植山农酥梨、黄台村的生态农家乐等,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三是强化镇域品牌矩阵建设,“硒望源泉”公用品牌的诞生,以及多个村级品牌的崛起,让源泉镇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口碑。
进入2025年,源泉镇以“四化”为引领,统筹实施了42个特色产业项目,涵盖六大领域,流转土地134亩,带动就业200人。通过创新引领,源泉镇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是突出示范引领,通过“对标振兴”实践机制,村书记们跨镇域考察学习,签订猕猴桃标准化订单,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二是搭建跨村联动机制,“五村联盟”“六村协同”等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果一药”等特色产业格局;三是探索资源利用新途径,如源北村的“冷库经济+光伏经济”双引擎、麻庄村的“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农光互补体系,展现了“一地两用、立体开发”的智慧。
源泉镇的“一村一业”项目,不仅是一组组数据的累积,更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不是单个村庄的“独奏”,而是全镇的“交响乐”。通过系统谋划、资源整合、品牌打造和创新引领,源泉镇成功将分散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体的“攥指成拳”,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的显著增加。
从珍珠村的中药飘香到源泉镇的“四化”蓝图,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当“结对共建”的智慧遇见“一村一业”的实践,当传统农耕碰撞现代产业思维,一个个“珍珠村”正破茧成蝶,演绎着新源泉的山乡巨变。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