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场谈判中,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主动权。

而获得主动权的关键一点,就是摸清对方的底牌。



只有当对方主动亮出自己的底牌时,我们才能更游刃有余地引导这次谈判走向我们想要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让对方主动亮出底牌呢?一个有效的心理学方法是“沉默的33秒效应”。



沉默的33秒效应:让对方主动开口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个体在谈判中主动沉默33秒时,能够促使对方主动亮出底牌。

为什么是33秒呢?因为在过短的时间内,无法用沉默对谈判对方造成压迫感。

而过长的时间,则会让对方产生这次谈判已经失败的错觉,不利于合作。

沉默的33秒效应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打乱了正常的聊天节奏。



当你沉默时,对方会有一种被审视的感觉,从而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妥当。

当气氛陷入沉默之时,对方会主动地透露更多的信息,来打破这份令人不安又十分尴尬的沉默。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当陷入沉默的氛围时,大脑就会进入社交恐慌状态的准备中,从而激活杏仁核,心率也会随之增加。

在许多心理的博弈中,沉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沉默的33秒效应,不仅可以运用到正式的谈判之中,还可以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当我们在买东西砍价时,当老板报了一个价,我们却已沉默对应时,老板会按捺不住地说,“再给你打个折”。

因此,沉默的33名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谈判。



沉默为何令人感到可怕?

相比起无休止的谈论,沉默是一种更可怕的沟通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沉默其实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操控行为。

有个心理学概念叫做“沉默对待”,指的是个体通过拒绝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达成有目的地排斥这一行为。

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沉默对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暴力手段。



数据显示,有近2/3的人都曾对伴侣使用过沉默对待这种手段,比如冷暴力。

沉默对待,有时候并不意味着一言不发,而是以一种敷衍、不耐烦的态度,回应严肃的认真的问题。

比如,当我们想要好好地谈一些事情时,对方却只用“嗯”或“哦”来应付。

又或者,当我们想要与对方说话或者接触时,对方却故意避开视线,避免产生交流。

在19世纪的费城监狱中,就曾将沉默当作对犯人的惩罚方式,禁止他们与人沟通。

也就是说,“沉默”本身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虐待。



沉默是金:听对方多说

我们有一句古话,叫做“沉默是金”。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相比起滔滔不绝,有时候沉默更能引起他人的重视。

因为适当地保持沉默,会增加自己的神秘感。

同时,也能让大脑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不至于多说多错。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话中的沉默就像是艺术品中的留白,能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



当保持沉默时,可以给对方充足的时间去体会,并且同意自己的安排。

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一段人际关系中,自己说的太多,别人说的太少,反而不利于这段关系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自己说的越多,暴露的个人信息也就越多;

另一方面,如果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说话,就剥夺了他人表达自我的权利和机会。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己少说,让别人多说。

这样一来,才能引起对方与自己互动的兴趣。



心理学家卡耐基也曾说,最重要的沟通技巧,其实是倾听。

以推销为例,如果一个推销员总是向客人不停地推销自己的产品,反而会引人厌烦。

相反,如果他能够适当地保持沉默,留给客人足够的空间,反而更容易促成一场交易。

学会少说话,从而留给别人更多的表达空间,也是沉默是金的重要内涵。

总而言之,沉默的33秒效应告诉我们,在谈话之中,相比起滔滔不绝,适当的沉默更容易达成目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