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一段错误的婚姻,最终导致离婚,在那个年代,离婚就是离经叛道,但是她却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放弃财产,仅仅索要了4个女儿的抚养权。

当时不仅仅是外人,就连前夫都等着看她笑话,到时活不下去又得带着孩子来求自己。



但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铁骨铮铮的女人,愣是靠自己的能力活了下去,甚至还活得不错,10年后名满上海滩

出生在贫民窟的女孩

1900年的上海,黄浦江边的贫民窟里,一个黄包车夫家的女儿出生了。

她叫董竹君,6岁那年,父亲因伤寒倒下,全家的生计压得母亲整日以泪洗面。



13岁时,她被父母以300大洋抵押给长三堂子做“清倌人”,卖艺不卖身,限期三年。

可老鸨怎会放过这棵摇钱树?当董竹君出落得亭亭玉立时,老鸨撕毁契约,逼她接客。她咬紧牙关:“我宁可死,也不卖身!”

转机出现在1914年。

一位常来堂子的客人夏之时,身份显赫,他是辛亥革命元老、四川副都督。



别人听曲调笑,他却教她读书识字,甚至劝她“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董竹君望着这个比自己大13岁的男人,心想:“他能带我逃出火坑吗?”

某天深夜,她灌醉看守,脱下绫罗绸缎,仅穿一套白衣裤逃出青楼。夏之时震惊于她的果敢,她却说:“我不是用钱买的货物,要嫁你,只能是我自己逃出来。”



都督夫人的“金丝雀”

婚后,董竹君随夏之时赴日留学。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甚至挺着孕肚完成学业。回国后,夏家深宅大院里,她既要应付挑剔的婆婆,又要打理二十多间房的宅院,连马厩的草料都得亲自过问。但最让她痛心的,是丈夫的蜕变



夏之时被解除兵权后,整日酗酒抽鸦片。

女儿生病,他冷眼旁观;董竹君患肺病咳血,他竟三个月不探望。一次争吵中,他抄起菜刀追砍妻子,吓得她躲进表兄家。

更荒唐的是,他撕毁女儿课本,怒吼:“女孩读书有什么用?将来都是别人家的!



1929年,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净身出户。夏之时冷笑:“五年内你不饿死,我手心煎鱼给你吃!”亲戚们更是讥讽:“青楼出来的女人,带着拖油瓶能活几天?

典当行里的单亲妈妈

在上海闸北的破屋里,董竹君典当了最后一件首饰,女儿的大提琴。看着女儿泪眼婆娑,她发誓:“妈一定让你们读书!”



她开过织袜厂,雇女工缝制“富祥牌袜子;办过黄包车公司,让父母管理车夫。可1932年淞沪会战一炮轰来,工厂化为废墟。最绝望时,一位神秘人送来2000元:“我敬你是条汉子!”这笔钱,成了她翻身的火种。



1935年3月15日,上海法租界华格臬路31号,“锦江小餐”开业。这家仅有三层楼的川菜馆,藏着董竹君的精明:打蜡柚木地板光可鉴人,盆景寓意“锦上添花”,连传菜都讲究“头顶过、手不沾”。开业当天,顾客挤爆门槛,杜月笙等大佬排队等座。

杜月笙等急了,直接砸钱帮房东搬家,锦江从此扩张到能容300人,改名“锦江川菜馆”。



上海滩的“女阿信”

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威逼利诱董竹君开分店。她连夜逃往菲律宾,途中遭遇空袭,炮弹擦着船舷飞过。在马尼拉,她靠倒卖物资养活女儿,每天望着大海祈祷:“一定要活着回上海!”

1945年重返故地时,代理人早已卷款潜逃。她咬牙重整旗鼓,将锦江打造成地下党的秘密据点:郭沫若在此避难,宋时轮在此开会,连《告上海人民书》都在后厨油印。有特务来查,她淡定端上麻辣兔头:“长官,尝尝新菜?”



捐出千万身家

1951年,董竹君做了一件震惊上海的事,将价值15万美元的锦江饭店无偿捐给国家。有人骂她傻,她却说:“当年那位义士给我2000元时,可曾要过回报?”

晚年的她独居北京,桌上始终摆着夏之时的照片。儿子问:“恨过他吗?”她摇头:“没有他逼我出走,哪有今天的董竹君?”1997年,97岁的她写下自传《我的一个世纪》,扉页题诗:“我从不因被曲解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



“爽文女主”不是那么好做的

董竹君的逆袭,绝非“爽文女主”的运气,而是有和命运对抗的勇气!

宁逃青楼不做妾,离婚不要一分钱,她把尊严看得比命重。

即使是做每一件事情,都把细节做到最好。锦江的盆景、暖气管、一次性筷子,每个细节都是碾压同行的“降维打击”。



就算是背靠大树,依然坚守原则,不乱此心。杜月笙帮她扩店,她却坚持“账目分明”;地下党用她场地,她分文不取。

如今经过锦江饭店,仍能听见老上海人感慨:“这女人啊,把前半生的苦,酿成了后半生的甜。”

(本文综合自《我的一个世纪》及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史实细节经交叉验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