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日记手稿》,阿英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5年3月
阿英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践行者,更是新中国文艺发生阶段的奠基者。5月10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阿英日记手稿》与新中国文艺的发生”学术工作坊在京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孙伯阳出席活动并致辞。郭沫若、阿英、田汉、阳翰笙、郑振铎、李一氓、黄苗子、齐燕铭等作家的亲属,程光炜、王秀涛、孟庆澍、方维保、李强、吴述桥、张涛、鲍国华、刘卫东、罗海燕等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征集编目部、学术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参会研讨。学术工作坊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部副主任陈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马杰主持。
会议现场
王军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40年来在史料搜集、文献整理和文物保护方面的成果。他表示,《阿英日记手稿》不仅记录了作家的人生历程,也见证了新文艺的发展道路,以之为切入点展开学术研究,能够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发掘与理论创新。他希望《阿英日记手稿》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让昨日的星火照亮今天的征程,让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在传统的根系上绽放新的繁花。
孙伯阳表示,在阿英诞辰125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编辑、整理和出版《阿英日记手稿》恰逢其时。该书的出版代表着近现代文献整理工作的显著成果,是出版社秉承传承文明宗旨的具体实践。
阿英之孙钱荣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阿英日记手稿》的出版缘由、整理过程和深切感触。日记手稿因笔迹、纸张、格式、书写环境各不相同,前期整理工作较为繁重,尽管如此,这批手稿仍能使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气息。
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回忆了郭沫若与阿英在《星报》撰稿、《管子集校》整理工作、《再生缘》研究等文艺活动中的密切交往与深厚的同志情谊。李一氓孙女李燕谈到李一氓与阿英在战争动乱年代,出于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积极自发收藏文物古籍时的往事。郑振铎之孙郑源、田汉之孙欧阳维则表示,整理出版老一辈文艺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学贡献能够填补文学史研究的空白,后辈要肩负历史传承的责任,积极从亲属的身份转变为文献的贡献者。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阿英日记手稿》整理出版的学术价值,全面评价了阿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深入分析阿英身兼文艺批评家、剧作家、文学活动家、史料工作开拓者等多重身份的特殊性。专家学者在对日记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具体阐释了阿英在第一次文代会、新中国工人文艺运动和左翼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阿英日记手稿》的出版,不仅让阿英的学术研究资料更为丰满充实,也填补了从解放区到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日记手稿出版的空白。
会议最后,鲍国华代表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学术总结和答谢。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 文章来源:文艺报 1949公众号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