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尘谷行知
宇宙内事,皆以人情作文章。人情机变,则借以人心之一点灵明而变化万千,其变演的过程或隐微,或昭然。
世间百态千势,宛如风云之不测变幻,转瞬即逝,留不住,更把握不住。
若以智慧的视野溯其根源,便会恍然明白“万象归一,万法归宗”的意趣。
任何现象事物都有一个从萌芽状态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最后以蒂落消散的方式回归到虚寂空无。
因为我们人为性的思维意识很难理解事物最终的归向,权且谓之“归一”。
法,是法度、法则、法规、法律、法门,是一个统摄有为无为的概念,皆具“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文化属性。
看起来似乎很抽象,但其本质仍是由某种天然的主旨力量所引导,这种天然的旨意,我们的思维能力同样触及不到,姑且称为“宗旨”。
既然一切一切的终极归宿是幻灭,很多读者可能会像笔者一样无端生出疑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尘俗间为何这般苦难无尽、烦恼无穷;陷身泥潭暗涌,我们又当怎样才能实现生命的蝶变和突围?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均出色的全才型圣哲,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精神泽被身后百世众儒,如果孔子是“万世师表”,那么王阳明对道统文化的传承功劳同样无出其右。
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国家文化结构的推陈出新会把旧的东西替换掉,所以我们看到,现代社会很多人已经读不懂孔子的理论学说了,市面上很大一部分的解经释义大都只是浅尝辄止,深入不到根本处。
良知之道,是一门经邦济世的学问。
于内,可以修养自己的道德,看清楚自己傲然于世的资本,并以深邃纯厚的德性支撑生命之筏不断前进;
于外,携良知之妙囊行天下,无论外人怎么对你进行诽谤、侮辱、怒骂、嘲笑……我们都通过内心良知去感而化之,即便别人并没有因此而消除误会,反变本加厉,我们的内在仍旧如如不动。
《传习录》: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真正的高人,能够在前人的思想建树上扩大规模,以贴近当下社会变局为考量进行发明创新,把先知先觉们没有讲明白的道理,用更加通俗、更加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
王阳明寥寥数语,就把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和各自存在的意义阐释得如泄漏天机一般,令读者身心舒畅,悟至极深处,便不知不觉手舞足蹈。
人人生来都有一颗本自光明的良知,这个良知上升到天道之自然,就叫“天理”,如果一个人把良知的自然流行状态持续下去,并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将发现天下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依循各自的终始规律,一分一合,一阴一阳,一开一谢,一生一死。
万物都得到了自身存在及发展的道理,如此各行其道,各安其命。谁也伤害不了谁,任何一方离开了任意一方,地球照样转,太阳照常升起,宇宙苍穹照实虚空。
天地间只有一个“天理”,做为人,以良知为指明灯,虽然这盏心灯被后天习气障蔽得些许的昏暗,但仅需一段惩忿窒欲的工夫,便还是可以重新复其本来的光明境地。
复暗塞之良知以归于通透,是为“致良知”。正不正之事物以归于正,是“格物”。
格物致知的意思,向来是国学文化爱好者们争论辩解的焦点,各执己见,从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治学者走程朱理学路线,修行者走陆王心学路线。(实践方法待作者有时间再分享)
但无论何种门路,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万法归宗”,条条大路通罗马,摒弃门户之见,只要是对大家的身心灵有切实的收效,对个人的生活有指导意义,都是正道,如果心存偏见而错过就可惜了。
尘世纷纷扰扰,当中有人情的冷暖,有事变的沉浮,有物景的生灭,一个懂得自我调适的人,可做到物外观物,不拘于形迹。又可以局外布局,不困于迷局。
《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道出了处事应变的方法: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
修持自身的道德情操,找到生命汪洋深层次的定海神针,也就是我们的良知。
此良知有一种贯通古今的力量,同时也有顶天立地的能力,所以当我们致良知到这等地步,便仿佛泰山九鼎一样,任凭风吹雨打皆可屹立不倒。
另一方面,在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突发事变时,内在良知的柔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事情还没发生之前,良知并不会盲目揣度。事情过后,良知同样不会有所挂碍,有所留恋,而是任然自逝。如同落花随流水一样,娇花凋零,落入潺潺流水中,那是它的归宿。
你要是人为地把落花打捞出来,不过是成全了你个人的一己之私,于天地气运不顾,那么,少倾间,你会看见捞上来的花瓣渐生寒灰,失去了原来那份水中的趣味。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属于各自最美妙的展现舞台。
万物与我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要轻易去打扰外人、外事、外物,修好自身的定境,以超脱之心入世,我们的人生自然会少很多不必要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