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青山区综治中心成功化解一起居民纠纷。本报记者 刘欢 摄
武汉市青山区综治中心组织调解纠纷。本报记者 刘欢 摄
学校即将搬迁,供货商的货款及保洁人员的工资还没有结清;物业公司反映大量业主欠缴物业费,业主认为物业公司的服务存在瑕疵,双方矛盾尖锐,僵持不下……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在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的综治中心,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从武汉市青山区委政法委了解到,近年来,该区整合基层治理资源,着力打造“实用、实战、实效”的三级综治中心,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优区级统筹协调
今年年初,一名58岁的外地务工人员在青山区某工地宿舍突感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医治疗,半个月后不幸去世。
因不属于工伤认定范围,得不到保险赔偿。死者身患重症的妻子和一对残疾儿女生活陷入困境,情绪激动之下与10余名亲属一起阻挠工地施工,向企业索要高额赔偿。
青山区综治中心接到事发地街道综治中心上报信息后,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机制,联系相关职能部门、涉事企业、律师及死者家属所在地有关单位,共同参与调解。
经多轮协商,死者家属趋于理性,逐渐降低赔偿诉求。最终,涉事企业出于人道主义给予适当救助,妥善化解纠纷。
走进青山区综治中心,只见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复议、心理疏导等功能室有序排列。
近年来,青山区综治中心采取“常驻+席位”相结合方式推进资源、力量整合。其中,区委政法委、区信访局整体进驻,区纪委监委、区司法局、区法院、区住建局、区妇联、区总工会等部门集中常驻,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局、区人资局等部门按需入驻。
青山区综治中心还科学设置群众来访联合接待区、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区等功能区,开展深度研判会商、精准业务指导、重点任务分派等工作,着力打造“一线指挥部”。
据悉,青山区现有区级综治中心1个、街道综治中心11个、社区(村)综治中心119个,全部实现规范建设、实体运行。
做强街道实用实战
原本17日举行的考试,培训机构却通知为11日,引发近百名学员举报。
青山区工人村街道综治中心及时受理投诉,按照“吹哨报到”机制,协调区人资局参与处置,统筹辖区相关职能部门及培训机构相关负责人,共同商议解决办法。
经各方努力,绝大多数学员接受考试安排,由培训机构承担差旅住宿费用;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学员,则由培训机构全款退费。
这起发生于去年7月的群体纠纷的高效解决,是青山区街道综治中心实用实战的生动展示。
“街道综治中心是承上启下的基层枢纽,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发挥重要作用。”青山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聚合“1344+N”资源力量,加强街道综治中心“主阵地”建设。
据介绍,“1”即街道政法委员,“3”即街道分管副主任、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两个“4”分别是进社区联网格的法、检、公、司政法干警以及“好样的工作队”、网格员、调解员、专职群防群治队伍,“N”即“两代表一委员”、下沉党员、社区“五老”、乡贤等平安志愿力量。
此外,青山区11个街道综治中心建立调解专家库,吸纳金牌调解员、律师等进入,指导街道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
做实基层社会治理
到超市买肉被多收了12.6元,工作人员不仅不退钱,还出言辱骂甚至要动手。
家住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的刘阿姨愤而拨打了报警电话。
尽管社区民警第一时间赶到平息了事态,但双方矛盾仍未化解,怎么办?
在社区民警引导下,他们走进了“平安超市”。
2024年10月,青山区依托青和居社区综治中心,整合政法资源力量,打造“平安超市”延伸服务平台,让周边居民及辖区企业像在超市一样,自由选择便捷优质高效的平安法治公益服务。
最终,在网格员、调解员、社区律师联手调解下,超市员工当面赔礼道歉,双方握手言和。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
近年来,青山区积极推动力量资源下沉,不断做实社区综治中心,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楼栋、家庭和个人。
青山区委政法委联动区法学会,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智库作用,积极推动“首席驻站”工作机制,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提供专业意见、法律咨询。
同时,青山区委政法委组织1068名政法干警下沉119个社区(村)综治中心,创新“政法力量+网格”共治载体,发挥政法干警的职能和专业优势,将政法服务延伸到基层最末梢,努力做到“小问题不过时、大问题不过夜、矛盾不出社区”。
(本报记者 刘欢 本报通讯员 周闯)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