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 幼儿园供图
在幼儿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童话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针对当前一些幼儿园对幼儿积极人格培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普德村幼儿园持续探索近30年,以“童话映心,童心自现”为教育理念,以“游戏启行,行中见思”为课程理念,以“幼者自成,成于自然”为儿童观,以“真善美润,润物无声”为教师观,提出“童话育儿”教育主张:将童话文学以及童话元素融入幼儿的现实生活,发挥独特的隐喻价值,衍生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幼儿的生命成长。
1 确立九大积极人格活力因子
我们深度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积极心理学理论,聚焦主动、创造、好奇、热爱、自信、悦纳、担当、坚韧、勇敢九大积极人格活力因子,描绘出幼儿积极人格形象,并以此为指标,不断完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主题目标”架构。总目标锚定培养“有力量会创造”的儿童;年龄阶段目标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小、中、大班成长阶梯;主题目标聚焦生活化场景,细化至“五大领域”相关内容。教师致力于引导幼儿在自我对话、人际交往、自然探索、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促进生活经验的主动建构,支持幼儿在认知生命规律、理解社会秩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的人格品质,最终指向具备完满生活能力与健全人格的终身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当环境“有准备”时,人格培养就从刻意训练转向了自然生长。我们在幼儿园打造了以“童话剧场、绘本场景、角色隐喻”为特色的童话生活空间,使得幼儿园内的各个角落兼具美学价值与人格隐喻价值,鼓励幼儿在完成任务目标时,有充分表达的自由,能够与环境互动。童话剧场以舞台场景、表演道具、任务工具为核心,打造多维感官体验空间,通过角色扮演、场景互动与任务协作,激发幼儿创造力与共情力。绘本场景是在剧场经验基础上,将平面故事转化为立体交互空间,通过情节还原、生活场景嫁接及互动材料设计,引导幼儿从“听故事”转向“探索故事”,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角色隐喻是以童话剧场、绘本场景经验为基底,将抽象价值观具象为有生命的角色,通过认知理解、情感认同、行为外显,推动幼儿内化品质,促进思维发展与人格塑造协同发展。
2 建构立体式的童话生活课程
我们将童话元素全景式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设置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构建了完整的童话生活课程体系。课程以“符合幼儿认知经验,源于幼儿生活现状,回应幼儿情感需求,拓展幼儿生长视野”为筛选原则,统整“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主题目标”,构建了包含发展性、个性化、渗透式的立体式课程,包含主题、项目、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实施形式,实现儿童发展需求与课程内容的有效适配。
由此,我们形成了包含情境引发、焦点探究、演绎进阶的学习方式,助力幼儿深度体验。首先,通过环境引起幼儿情感共鸣,创设童话场景促进幼儿直接感知;其次,设计挑战阶梯与即时反馈机制,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借助角色互动推动社会情感建构;最后,将童话品质内化迁移,通过表演、创作等多元创造性表达形式,并引导幼儿在生活场景中尝试运用习得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以个性化教育补充集体教学,构建“识别、调控、迁移”的适配模型。通过动态心理画像为幼儿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形成多个典型案例。
3 嵌入面向终身发展的成长性评估
我们构建了“目标、原则、方法、流程、工具”五位一体的成长性评估体系,实现从“结果评判”到“发展赋能”的范式转型。在目标维度,聚焦九大积极人格活力因子,形成“当前能力诊断、潜在优势识别、未来可能预见”的评估框架。以“及时反馈、周期诊断、动态调整、长期追踪”为评估原则,依托持续性观察记录形成个体成长档案,过程中结合日常行为多角度验证,避免对幼儿行为的过度解读。在方法层面,我们创新尝试“童话投射分析法”,基于精神分析与投射测验理论,研发“童话情境—行为投射”园本化评估模型,创设“童话剧场”“角色困境”等隐喻场景,通过儿童在角色扮演中的语言表达、问题解决、情绪管理行为,采集幼儿发展数据,实现对责任感、同理心等核心人格特质的可视化诊断。
我们对幼儿的评估流程可概括为“愿景勾勒、过程跟进、成长拓境”。在愿景勾勒阶段,通过持续性行为观察与动机分析,科学搭建个体发展脚手架;在过程跟进阶段,通过动态追踪对幼儿积极行为进行数据画像,描绘发展节点;在成长拓境阶段,结合积极人格特质与阶段评估数据,制定涵盖当前能力与未来需求的长周期培养方案,形成“观察、支持、拓展”的螺旋式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适用于幼儿积极人格评估的工具量表——《幼儿保教质量评估—九活评估量表》,对照政策文件指标,细化出“行为表现—特质强度—发展速率”观测维度,每个积极人格活力因子确定小、中、大三阶段关键经验及典型行为,形成幼儿积极人格可视化成长台阶。
4 成立协同赋能的童话育儿研究所
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支持者,其专业素养与协同效能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一所三社”,推进童话育儿理念的实践转化。
“一所”是指童话育儿研究所,整合儿童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及多方力量。“三社”是指大儿童研习社、四季梦想社、童话家园协同社,从不同角度促进教师与家长成长。大儿童研习社通过“理论—实践—反思”循环模式,开展协同教研与案例迭代,着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敏感性与实践创新能力;四季梦想社聚焦教师生命成长,通过艺术浸润与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动态平衡;童话家园协同社则依托专家引领与家长协作,通过本土化童话改编、沉浸式育儿活动,有效消解家庭教育认知偏差,培育幼儿内隐品质。“一所三社”既保持专业分工又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定期研讨反馈机制,将童话的疗愈功能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策略,最终构建起家园社全环境育人生态,为幼儿积极人格培养提供可持续支持。
童话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文化传承与思维拓展功能,为幼儿积极人格的发展提供多维支持。未来,我们将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继续发掘其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点亮幼儿的心灵之光。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普德村幼儿园教育集团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1日 第03版
作者: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