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小城故事》

康平双碧

——对“南棋北金”的考索

□李兴武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看某种文化的价值要看它的历史时间有多长,它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怎样。因为文化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事物,所以这两个方面皆很重要。历数一下康平历史上时间最久远的文化遗存,当然要属新石器时期的出土文物,以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往后数,其意义和影响较大者,当为今郝官屯镇小塔子的棋州(即祺州,下同。一编者注)城。今天我再补充一处,即小城子镇杨家窝堡和赵家店南部的沙坨子,古称“金山”者,这两处合起来,可以说是“南棋北金”、“康平双碧”。

关于棋州城,《康平县志》在《概述》中写到:“辽河之滨的辽代棋州城遗址清晰可辨,辽代千年佛塔巍然矗立",对此并未展开叙述。所以我在这里把棋州在辽、金、元三代的历史稍稍谈一下。《辽史·地理志》记载“棋州,佑圣军下刺史。本渤海蒙地。太祖以檀州俘于此,建檀州,后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北直兵马司。统一县。”其意为,棋州是护卫皇室的军队的下刺史。下刺史者,是州级管理行政、监察、非正规武装力量的官员。“本渤海蒙地”,是唐渤海国的蒙州地,但此为误说,因渤海蒙州属东平府,在今黑龙江鸡西附近,棋州似不应属之;而应属东京道扶余府,东京道在今辽阳市,扶余府治在今开原县老城镇,今康平、昌图、西丰,以及内蒙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皆属之。辽太祖即耶律阿保机,916年(后梁贞明二年)建辽国,遂向外扩张,攻下檀州(今北京密云县西北)后,将檀州人迁往此地,初名檀州,后改名棋州。弘义宫者又名“算斡鲁朵”,契丹语,为腹心的宫帐,在临璜府,实为辽上京(今巴林左旗南)的统治中心。“兵事属北直兵马司”,北直又称北路,即行政由弘义宫管,军事由北路兵马司管。领一县,即管辖一县,此为庆云县。《辽史·地理志》说“庆云县,太祖俘密云民于此,建密云县,后更名”。即为庆云县之民多为密云地的俘虏,初为密云县,后更名为庆云县。现多认为庆云县的建制在今开原县的庆云镇,倘如是,那么全县的范围肯定要包括今昌图县的十八家子、通江口、大四家子等地。而棋州直管之地,则不仅包括今康平全境,其范围当更大。

《金史·地理志》在“咸平路”条下记载:“辽为咸州,国初为咸州路,天德二年八月升为咸平府。后为总管府,置辽东路转运司,东京咸平路提刑司,户五万六千四百四,县八:平郭、铜山、新兴、庆云、清安、荣安、归仁、玉山”。在“庆云”下注:“辽棋州佑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州,密云后更名(庆云),有辽河”。这里的咸平,是今开原老城附近,上说开原老城是扶余府,这里又说是咸州,为何?这即如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关系,二者均在沈阳,但省管市。那时扶余府和咸州同在开原老城,但府管州,不仅管咸州,还管棋州。到金时,则把辽咸州,变成咸州路了。金完颜亮天德二年,为公元1150年,咸州路又变为咸平府了,并且是总管府。这之前府路机构多只管军事,而总管府则要管理地方的一切,是地方的常设机构。所以才下设转运司、提刑司,并且要管理八个县的一切事务。这八个县中就有庆云县,但这时的庆云县和棋州是绞到一起的,所以在《金史》为“庆云”作注云:“辽棋州佑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州,密云后更名(庆云)”。这就是说,庆云已成棋州的代名词,自然包括今康平县。那么庆云、棋州何时由属辽变为属金的呢?金毓黻《东北通史》说:“辽天庆八年,金天辅二年六月,通、棋、双、辽四州八百户降金”。其时当为公元1118年,前一年阿骨打已攻下了辽上京,并宣布自己建立金国,年号天辅,次年这四州降金。《东北通史》为这四州做注云:“通,昌图县四面城;棋,昌图小塔子(即今康平小塔子);双,今铁岭县西(应为双井子);辽,新民县辽宾塔”。所以,这一年是康平归属国的转变。

《元史·地理志》记载:“咸平府,古朝鲜地,箕子所封。汉属乐浪郡。后高丽侵有其地。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以统之。继为渤海大氏所据。辽平渤海,以其地多险隘,建城以居流民,号咸州。安东郡领县日咸平。金升咸平府,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兵乱皆废,元初因之,隶开元路,后复割出,隶辽东宣慰司”。这里说咸平为朝鲜地,箕子所封,汉属乐浪郡,皆错。在这之后所说的皆对。即这里最初是扶余国,后为高句丽侵夺。唐灭高句丽后,置安东都护府,初在平壤,后迁辽东辽阳,管理高句丽故地和渤海国,当然也包括咸平、庆云等县。辽时变咸州,与棋州平齐,金时升咸平府,辖八县(非六县),包括庆云(含棋州);元初承接了金时的建制,但归开原路统管;后来无论是开元路、咸平府,以及下属各县,统归辽东宣慰司管辖。

以上是棋州从辽初到元末的历史,也应该是康平的历史。按公元纪年算,应从916年耶律亿建立辽国始,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止,计392年,近400年的时光。

而对康平金山的记载,正好在棋州之前和棋州之末,这应是康平历史的前伸和后延。《新唐书》列传三十六《薛仁贵传》记曰:“乾封初,高丽泉南生内附。遣将军庞同善、高侃往慰纳。弟南健率国人拒弗纳。乃诏仁贵率师援,送同善至新城,夜为虏袭,仁贵击之,斩数百级,同善进次金山,衄虏不敢前。高丽乘胜进。仁贵击虏,断为二,众即溃,斩馘五千,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遂会男生军,手诏劳勉。仁贵负锐提卒二千,进攻扶余城。诸将以兵寡劝止。仁贵曰:在善用,不在众。身率士,遇贼辄破,杀万余人,拔其城。因旁海略地,与李勛军合。扶余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欸,威震辽海。有诏,仁贵率兵二万,与刘仁轨镇平壤,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这段文字颇难懂,仅靠字面,不了解这段历史事实,大都产生歧义。其历史事实是,在唐以前,高句丽在占领了汉四郡(现在朝鲜北部的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后合并为二,即乐浪和玄菟),又攻灭扶余,占领了东北的大半。唐时,还不断骚扰秦时建立的辽东郡和辽西郡。在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曾五次出兵攻打高句丽,从公元644年到668年耗时24年。最后一次是高宗乾封初年,即公元666年,高宗派三路大军征剿高句丽。一路是李勛率领,过辽西辽东郡直攻平壤,收复朝鲜半岛北部;一路由郭待召率领从山东渡海,与百济汇合,收复朝鲜半岛南部;一路由薛仁贵率领,进入辽西北部,然后向东进发,直取扶余,收复扶余故地。了解了这段背景,方能读懂《新唐书》这段文字。这里的泉南生是高句丽总头目盖苏文的长子,因盖的三个儿子内斗,泉南生为得到唐朝的帮助,所以“内附”唐朝,即暗地归顺唐朝。有了这个内援,高宗才派庞同善、高侃去慰问和接纳。但是泉南生的弟弟泉南建,却拒绝归附唐朝。这时高宗派薛仁贵援助,送庞同善入新城。庞到新城以后,泉南建派兵袭扰。薛仁贵举兵击之,斩数百首级。庞同善进至金山,就不敢前进了。这时高句丽看他害怕,就又来袭扰。薛仁贵又与之战,把整个队伍断为两截,虏众见而畏之,遂逃散。这应该就是金山大战。薛乘胜追击,斩首五千余人,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南生派来的接应部队相汇合。这时已到扶余城下,薛仁贵要带二千人攻打扶余城,诸将劝他带人太少不宜攻城,他说:“关键是在于用人,而不在于人多少。”遂攻城,身先士卒,遇敌即破,杀万余人,拔扶余城。于是又沿着海边,攻城略地,占领高句丽侵略的领土。直到朝鲜北部与李勋方面军汇合。在这之后又攻打金山,此金山是现在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由蛤蟆塘镇改);又打扶余,此扶余为现朝鲜的成川,是进入平壤的门户。这里说“扶余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欸”,这里的扶余即为朝鲜境内的扶余,四十城亦当为朝鲜境内的四十城,包括平壤,也包括汉城,即现在的首尔。可见这次战斗薛仁贵打了两个金山,两个扶余,但一些人看到这都有些懵,感到是一个金山,一个扶余,这就铸成大错了。这才叫“威镇辽海”,受皇封为“检校安东都护”,成为朝鲜和我国东北的总管。这是对这段话最正确的解释,很多解释把这段话解释为只攻朝鲜,没有东北什么事,那高句丽占领东北那么大的地方如何解决呢?

现在需对这段话提到的一些地名加以解析。首先是“金山”,这是破解所有地名的关键,只有把它定位了,才能以它为中心,破解其他的地名。今人孙一寒《走进科尔沁旗草原》(白山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中云:“扶余是古代军征要塞。汉军北征,唐军东征,多出自柳城(今朝阳),并会战于金山(今康平),扶余一带”。我认为这是可信的,而康平能叫“金山”的地方,也只有小城子南这片沙坨子。这里还正好是当时高句丽在东北统治的西方边界,高句丽会在这里布兵设防,而要攻打高句丽必须首先过此关卡。另外,这里的地形适合打仗,这里有沙丘,有界河(马莲河),易防守,而有守就有攻,是两军会战的必然所在。只要把“金山”定下来,其他的地名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新城”,只能在金山之西或之南,最有可能的就是赵家店或团山子。“南苏、木底、苍岩”三城,只能在由金山去往扶余的路上,如今四平、公主岭、长春等。绝不能如有人说的清原、新宾、桓仁等,更不能是现在朝鲜的内地。这是见诸文字的一些人的主张。

以上是唐代对金山的记载,在明代也有对金山的记载,这两处记载都应是康平小城子镇的杨家窝堡与赵家店之南的沙坨子。《明史》列传第十七《冯胜传》载:“元大(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胜以全师压金山。……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刺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剧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于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请观童谕之,乃降。"这段记载很好看懂,唯金山在哪里,说法不一。而其关键是对这一事件背景不清楚,时在大明政权风卷残云般地统一中国时期,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同年北伐,攻入大都,元顺帝逃回蒙

古故地,大明代替了元朝。然后曾八次出兵大破北元军队。元朝蒙古势力被驱至漠北远方,存有三大部落:一为瓦刺部落,在阿尔泰山一带;一为鞑靼部落,在今俄贝加尔湖以南,蒙古国以北;一为后被称为兀良哈(朵颜)三卫的部落,在今黑龙江、吉林北部、内蒙古东部一带。这三大部落,只有兀良哈三卫在东北,这三卫不肯降服明,就派木华黎大将的后裔曾为元朝太尉的纳哈出带兵守卫,他布防在金山至农安一线。即今辽河、伊通河左岸,因金山是整个防线的端点,所以是整个防线的重镇,他们共20万大军,这里就有 10多万。这里守住就有三卫的安全,这里失守三卫就将失去屏障,难以保全。而金山有说在农安者,有说在昌图西十五里者,有说在辽河者,还有说在兴安岭者,所有这些说法都不如说在康平小城子一带最为合理。因为只有这里才是整个防线的端点,还有沙丘和界河的护卫,并且与孙一寒在《走进科尔沁旗草原》中的说法相一致。这是不可移易的,金山就是杨家窝堡与赵家店前面的沙坨子,宽泛地说就是小城子和康平县这一带。所以现在对这一沙丘的建设,应该有历史的眼光,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历史遗存,开发旅游产业,这既是对历史的纪念,又是以历史为教材,增进康平人的历史感和荣耀感。

通过对康平“南棋北金”这两个地方的考据和说明,知道这两个地方先后与唐、辽、金、元、明发生了关系。现在可以简单的捋一下康平的行政归属问题。唐高宗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攻下金山,自此康平归唐管辖。唐中宗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招抚渤海国大荣祚,该国名正言顺地成为唐朝属国,康平归渤海国直管。公元926年,辽灭渤海国,康平属辽管辖。公元1118年,金便通、棋、双、辽四州降金,康平属金管辖,直管为咸平路,治在开原老城。金哀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窝阔台灭金,康平归蒙古帝国管辖。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康平归元朝管辖,首隶开原路,后隶辽东宣慰司,再隶辽阳行省。明洪武二十年,即公元 1387年,明军与兀良哈三卫纳哈出部战金山,胜,康平归明朝统辖。永乐帝以后有失控,但名义上仍属明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这就是康平由唐初至明末的历史。

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不妨把唐前明后的历史亦简单地勾勒一下。周以前对东北的民族没记载,《夏本纪》《商本纪》只记载东方或北方为鸟夷或北狄。周时对肃慎有记载,《周本纪》记载:“成王即伐东夷”息慎(肃慎)来贺。《左传》昭公九年记载,武王克商后云,“肃慎、燕、毫吾北地也。"这说明在东北有肃慎存在,并与中原有紧密的联系。但周对东西南北四面的少数民族并不客气,其方针是“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武王克商后,成王加兵山东半岛,这里有秽、貊二族,受周所迫,向北迁移至今河北平泉北,因这里都是七梁八沟,名之“富峪”。到了战国时期,因燕、赵、东胡之战,时时威胁这里,于是富峪民又向北迁移。但此时的燕国已扩展到今辽阳一带,所以就在燕国的北部今开原一带驻足,并于战国中期的公元前三世纪初,建立了夫余国(又作扶余国,下同。 -编者注)。后来为扩大地盘不断北迁,先后设国今昌图老城、长春(时名喜都)、农安等地,均名夫余。而康平一直属夫余国管辖。最早的一部《昌图府志》记载:“昌图,古貊地也。”这里的貊地,即指夫余国,因为夫余国是秽貊二族建立的。而昌图、开原、法库和康平,在历史上大都结为一体,分少而合多。所以康平亦属貊地,即夫余国。

但是历史上有两个夫余国,而历史书有的却将此合二而一了。《晋书 夫余国》就言:“夫余国在玄菟北……南接鲜卑,北有弱水。”这一句就说了两个国家,“在玄菟北”者,乃东夫余,“南接鲜卑,北有弱水”者,乃西夫余。这两个夫余本为一家,皆为秽貊族建立的,皆是由河北富峪迁至东北的。只是一支落在东北中部,形成上文所说的夫余,应为西夫余。一支去到玄菟北,即现在朝鲜的北部也形成一个夫余国,当为东夫余,亦称卒本夫余。卒本夫余何时建国无考,但高句丽的始祖即第一任君主高朱蒙,以及他的祖父解夫娄、父亲金娃,都是夫余国的君主。因朱蒙由其母亲照日月所生,其力大、擅弓箭,自称天地之子,七个弟兄怕他夺王位,陷害他。他跑到富流水(今富尔河)畔之纥升骨城(今桓仁县五女山),在此另建高句丽国。其时间说法不一,有说始于汉元帝封其为高丽侯的公元前37年,有说根据《高慈墓志铭》推算当为公元8年。他去世的时间也说不准,但其原因是一致的,都认为是受莽新大将严尤欺骗以致被杀,一说是公元前19年,一说是公元12年。他去世后,《通典·边防二》记之曰:“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藏为高句丽最后一任君主。从朱蒙至失国也就700左右年,何来 900年呢?这里的“一姓九百年”,显然包括了夫余国的建国史,假如此说成立,可说东西两个夫余国的建国时间前后差不多,也可说高句丽国是东夫余国即卒本夫余国的继续。而无论哪个夫余国,都是以秽貊两个民族为本建立起来的,高句丽也就和朝鲜族没有什么关系了。随着高句丽国的逐渐强大,逐渐占领了玄菟、乐浪、辽东郡,吞并了夫余、沃沮等小国,并把国都迁至平壤。在这个基础上,向东北进军。公元470年,北魏孝文帝皇兴四年,高句丽向夫余国进攻,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攻城 54座,村落1400余。493年,夫余都城沦陷,君王被高句丽的盟军勿吉所掠,延续近 800年的夫余国灭亡。在这800年中,康平一直归夫余国管辖。而从493年到唐于666年与高句丽展开的金山大战止,这173年的时间康平则是高句丽管辖。这样唐以前康平的归属,以及清以前的归属就完全清楚了。

下面再讲一下清以后的历史。清朝是东北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其始创者是努尔哈赤。自1583 年始,努尔哈赤开始统一女真各部:首先是他所在的建州部,在辽宁省东部;其次是海西部,在吉林省东部;再次是东海女真,在黑龙江省东部,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直到1619年,才全部完成。在这之后,他开始对明朝作战,先后发动了1619 年的萨尔浒战役,1621年攻打辽阳和沈阳的战役,1626年攻打宁远的战役。在最后这次战役中努尔哈赤受伤并去世。

皇太极继位以后,把主要目标放在收服蒙古各部上。最先的目标当然是在东北的兀良哈三卫,特别是驻牧现康平的福余卫。福余卫的首领是洪果儿,早在1621 年努尔哈赤就娶了洪果儿之兄明安之女为后宫,所以两下合作会一拍即合。另外所有的蒙古人都是元的遗民,是被明朝战败的,现在说是要对明作战,其复仇之心可想而知。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改族名为满州。后召集蒙古24 部49 名封建领主在沈阳开会。大家共推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皇太极重新打乱科尔沁建制,形成四部十旗,通归哲里木盟管辖,这就是延续至今的蒙古盟旗制。所谓四部,即科尔沁部、杜尔伯特部、扎赉特部、郭尔罗斯部。所谓十旗,即科尔沁右翼五旗:科右中旗、科右前旗、科右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科尔沁左翼五旗:科左中旗、科左前旗、科左后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这里的科左前旗,又名宾图旗,即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故地,含康平县以及法库县、彰武县之一部分。宾图旗归宾图王主管,其治在康平;又与科左中旗(其治在怀德,现公主岭)的达尔罕王、科左后旗(其治在昌图老城)的博多勒噶台亲王(1855僧格林沁做了博王)共管。这三旗,皆归哲里木盟管辖。而这三旗的三王是亲兄弟,大哥莽古斯是达王,二哥明安是博王,老三洪果儿是宾王。他们都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八世孙。所以,从 1636年起,康平就变成了科尔沁前旗,归宾图王管,他上边是哲里木盟,再上边是清朝皇帝皇太极。

这次会议以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部族、青海的厄鲁特蒙古部族,都归顺了清朝。此时的清朝己占领了中国的半壁江山。1641年,皇太极发动了松锦大战,围困了锦州的祖大寿。宁远的洪承畴来援,被包围在松山,后被叛徒执之投降。祖大寿在两年后,因孤立无援亦降。这时皇太极就瞻望北京了,但却在1643年去世了。多尔衮在立福临为帝,稳定朝廷以后,拟向北京进军。这时遇到了三件有利的事,一件是明崇祯杀了袁崇焕,一件是李自成进了北京,一件是吴三桂降清,把清军直接带进了北京城。

在清统治期间,对东北的管治严格,最初在东三省设立三个将军,即奉天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1901 年撤销三将军,变三省,即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光绪六年,即1880年,清廷设康平县,将科尔沁前旗东部的120 个村子划归康平县。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在横道河子地方设彰武县,又把科尔沁前旗西边的40个村子划归彰武县。这时科尔沁前旗只剩下北部的一点沙丘了。1911年,清朝灭亡,1913年中华民国设康平行政公署,隶属奉天省洮昌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康平沦陷。1945年11月共产党进入康平,成立民主政府,后陷入国共两党的拉锯战。1947年11月17日,康平最后解放。1949年,辽北省政府决定撤销科尔沁左翼前旗建制,将蒙汉杂居三个区分别划归康平、法库、彰武三县,其余的两个区划给库伦旗。后来又将库伦旗的两个区划给科左后旗。这样在历史上沿续了313年(1636-1949年)的科尔沁左翼前旗宣告消亡,康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李兴武,康平县小城子人。1968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为辽宁美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作有《蔡仪美学思想研究》(1987)、《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述评》(1989)、《丑陋论》(1994)、《九垓集》(2008)、《观复斋论稿一李兴武文集》(2012)、《中国天学与西方神学》(2019)等。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