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人该怎么做,才能打破凉州文化在地性文旅运营的思维局限?
要让「凉州学+凉州IP+武威旅游资讯」超级生态位品牌认知拥有全球化视野的核心在于主动打破信息茧房,通过终身学习、多元互动和开放心态,将“居住地”转化为“全球观察站”。即使身处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武威,也能通过思维和行动的延伸,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度与好奇心。
熟悉笔者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曾在《凉州赋并序》和《武威赋》系列作品中,反复叩击自己的内心。我《武威赋·其一》中不住的感叹:“既冠成人,心有千仞兮难逾,意有所羁兮难释。见囿乎祁连之固,窒塞夫心途之远。”
我在《武威赋·其二》中回答自己的内心:“呜呼!兴衰谁主?岂曰天命。知耻近勇,后凋方显松柏之心;戒满持盈,先觉乃见圣贤之智。凉州非小,纳须于芥子;武威何大,藏春秋在方。惟愿后来君子,抚残碑而思齐,临谷水而悟道,则此赋不为空言矣!”接着我在《交游小赋》和《凉州天马湖小赋》用实际行动走出武威大马对我的精神创伤:“水之洗物,犹时之洗人....天地尚能吐纳万象,况人之心胸乎?临水凭栏,踏步徐行二十刻,遂悟天地本无垠,而寸心自作茧。于是遂弃桎梏,振衣而起。”
凉州之魂,在于人心永续。年轻人需要小范围做一些惊世骇俗的小事,以图证实自己的真实存在。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但我们可以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凉州非独武威人之乡,亦文人骚客梦中故里。凝视祁连山的岩层褶皱与石羊河的谷水流泻,这是养育过我的河西走廊,我觉得虽然身处凉州(武威),但眼界也决不能局限在武威本地。
为此我总结了以下三点可践行:
一:设定“全球化时间”:每周预留固定时间(如2小时)专门用于国际信息更新和跨文化学习。
武威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及保税物流中心,构建了“一中心两口岸”(保税物流中心、进境木材和肉类监管场地)等外向型平台,并配套铁路集装箱场站、国际货运通道等设施,为班列提供集货、仓储、通关等全流程服务。而且武威还是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天马号”的重要起点。
关注武威国际陆港的运营动态,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全球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二: 记录与反思:通过写日记或博客总结对不同文化的观察与思考,形成个人化的全球化认知框架。
本地文化即全球文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了解凉州文化的前提条件是了解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从小凉州(凉区)、中凉州(凉郡)、大凉州(凉州刺史部)这“三凉”的文化渐进式研究与理解,写够100篇《武威赋》培养“以本地观全球”的视角。
以全球视野梳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可以看到更多。
三: 挑战自我舒适区:定期尝试接触与自身文化差异较大的内容(例如观看战乱地区的纪录片、阅读边缘化群体的自传)。
观夫文旅之融合兮,需凉人释其成见。褒奖当详实,批评应宽泛;今人寡交游而多交锋,岂不悖张凉州(张轨)之遗训?每月选定一部纪录片和一本书籍作为主题学习目标,并围绕该主题安排固定的时间来进行观看和阅读。积极参与聆听“凉州文化论坛”与“凉州讲坛”等学术讲座,主动扩展自己的文化交际圈。
将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也可能激发对方去探索新的领域。
在武威,全球化视野并非遥不可及。通过参与本地国际项目、深挖“凉州序、学”文化资源、连接多元社群,不仅能扎根河西走廊,还能以凉州(武威)为支点,撬动对世界的理解。
正如《想做文旅?先做有全球化视野的凉州(武威)本地人》所言:“真正的全球化视野,是以凉州文化为原点,让世界看见凉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文作者:慕容洞唐
编辑后记: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凉州(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这一独特的地理坐标使其成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炉。
武威自古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称为“凉州”,因为武威是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武威是从洛阳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汇点。历史上,武威长期是西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还有“西北首府、天下要冲”的美誉。现代地理上,武威处于北线(包头-武威)与中线(西安-武威)铁路交汇点。武威有望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成为现代西北的交通枢纽。
自汉代设郡以来,匈奴的勇武、鲜卑的豪迈、吐蕃的神秘与中原的礼法在此交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与儒家的仁义在此对话,形成了"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苍茫包容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臧、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金凉州、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金天奥区、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凉州畜牧,天下饶;凉州绯色,天下最。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凉州乐舞》、《凉州赋并序》、《凉州阁序》、《武威赋》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库腾汗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凉州将军(正一品),甘肃总督(撤消,正二品),凉州提督(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凉庄副都统(撤消,从一品),凉州镇总兵(正二品),甘肃巡抚(从二品),甘肃提督(从一品),凉庄道台(后甘凉道台,从三品),甘肃按察使(正三品),甘肃镇总兵(正二品);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是河西四郡之首,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
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凉州(武威)不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凉州将继续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重要角色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