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是否还具有发展前景?,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小学教师需求量明显减少,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成难题。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级学校共计有48.73万所,2023年中国各级学校为49.83万所,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小学数量十年下降35%。
因此,面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师范高校如果没能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将来在高等教育体系里面的地位将会出现明显下降,影响力也会逐渐被削弱。
根据软科发布的202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顶尖师范高校在全国的排名都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是师范高校的经费没有呈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整体科研成果也较为有限。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格局,还有教育部于2024年推出师范生本硕连读方案。这些都说明我国将来教师的培养将会是实现高学历化,甚至是实现精英化。
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中低端的师范高校面临转型或者倒闭的风险,只有那些实力较强,能培养师范研究生的高校,将来才能在社会发展潮流中继续发挥作用。
鉴于社会发展趋势和基础教育现状,小鱼老师觉得2025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选择师范高校时,尽量选择那些排名靠前的师范高校,否则就没有必要再报考师范专业。
因此,今天特意为大家带来软科版2025年,师范大学30强。这30所师范大学在全国或者区域都极具影响力,相对来说在就业方面有优势,起码学生本科毕业后还能有较好的就业。
2025年全国师范大学30强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来看,2025年师范类高校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三所高校在全国都闯进50强,代表着师范高校的最强阵容。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这两所985高校,相比于五年前均有明显退步。特别是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高校的“领头羊”,从第13名退步到第19名。
华中师范大学排名第四,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五。这两所高校以前都经常闯进全国50强,如今,整体排名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这跟师范高校的学科布局有密切关系。
师范高校的优势都集中在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音乐学、体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文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力则很难达到全国顶尖。
如今国家又重点发展工科,师范高校能获得的科研项目和社会基金等都极其有限,这也是制约师范高校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
福建师范大学位居师范类高校第9名,在全国排名87,是为数不多进步的师范高校。其综合实力甚至已经超过211高校里面的湖南师范大学,这一点也是让人感到意外。
福建省政府在资源和政策方面都极大的支持福建师范大学,使得福师大在学科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并成为师范高校冲击双一流的第1号选手。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竟然退步到第16名,被山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地方重点高校超越。据说上师大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相当不错,但缺乏官方数据支持。
拥有优越地理位置的上海师范大学,聚焦于上海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包括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英语等师范专业都非常强,大量毕业生最终都能留在上海中小学任教。
相对来说,排名第17位的安徽师范大学,排名第20位的曲阜师范大学,则是在学生深造方面具有良好表现。这两所高校进步都很明显,每年能有大量毕业生到985高校继续深造。
位列第25名的西北师范大学,虽然整体排名并不靠前,但毕业生入编比例非常高。学校在西北地区拥有巨大影响力,在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的县级中小学都很好就业。
师范大学的报考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软科版的师范大学排名,大家应该清楚师范类高校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二种是省属师范211高校,第三种是省属重点师范高校。
只有这三种师范大学拥有保研资格,将来大概率都能试点师范专业本硕连读,并且依靠自身在全国和省内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从专业选择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三个师范专业最值得报考。这些专业分别是对应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小学整体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
整体来说,师范高校和师范专业未来可能都会迎来变革,学生在报考师范大学前,一定要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公费师范生,然后是师范类专业。如果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则要尽量努力转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