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特征描述分析
1、地形地势特征
(1)方向高低(哪里高哪里低)
(2)地形特征:以……为主(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方位
(3)地势特征:平坦开阔(或狭窄);起伏和缓、高差小,崎岖起伏大、高差大
(6)海岸线:海岸线平直,或者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没有海岸线则不答)
2、描述某事物(如人口、城市、聚落)的分布特征
(1)方向多少:哪个方向多,哪个方向少 (2)最多最少:具体哪里最多,哪里最少
(3)稀疏密集:何处稀疏,何处密集 (4)分布是否均匀
(5)主要分布在……地形 (6)主要沿……分布
3、河流水文特征
(1)水流量:大或小(河流补给类型决定水量多少,气候决定降水(降水多流量大))
(2)水位季节变化:大或小
(3)结冰期:有或无(最冷月气温低于0度,有结冰期,高于0度则无)
(4)含沙量:大或小(流经区域水土流失、沙地、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
(5)汛期:从汛期时间长短、出现季节、汛期次数等方面答
凌汛:回答有无凌汛现象即可。无凌汛现象的不用回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且有结冰期的河段,如我国黄河以及俄罗斯乌拉尔山以东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河流)
(6)流速快慢、落差大小、水能丰富程度(看图中给出的地形、等高线、高度差等判断)
(8)断流:有无断流(气候干早地区的河流才有断流,如我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4、河流水系特征
(1)流程:长短、曲直
(2)支流:多少;支流形状:扇形、向心状、放射状
(3)流域:面积的大小
(4)流经地形区:看图中画出的具体信息
(5)属内或外流区:注入海洋为外流河;反之为内流河
(6)注入的海洋:最终注入哪里,如河流、湖泊、海洋、沙漠
5、地理位置特征
(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或西半球,北半球或南半球
(2)所处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热带温带寒带
(3)海陆位置:位于某海洋、某陆地的某方向(如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太平洋西岸)
(4)相对位置:描述东南西北分布的地形区、国家、城市或者道路(主要看题目里体现的)
6、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特征描述
(1)总体递变趋势:由……向……递增或递减
(2)延伸和弯曲方向:如与海岸线、纬线等平行
(2)极值:极大值或极小值所处位置
(3)疏密程度
第二部分、地质与地貌
7、侵蚀地貌成因
(1)峡谷、沟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侵蚀作用形成。
(2)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可溶性石灰岩被含有CO2的水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3)风力侵蚀地貌: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岩石产生打磨作用形成的地貌。 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4)冰川侵蚀地貌:冰川运动过程中不断侵蚀(主要有拔蚀、磨蚀和刨蚀)底部和侧面岩石,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如挪威峡湾、冰斗,角峰等。
8、堆积地貌成因
(1)冲积扇(洪积扇)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2)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河道变宽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3)风力堆积: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因受到阻挡等作用,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4)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堆积于某地,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冰碛湖等
9、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1)海洋环境,沉积形成了以石灰岩为主的沉积岩 (2)地壳抬升,石灰岩层露出地表
(3)由于湿热的气候流水侵蚀强烈,导致可溶性岩石被风化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4)溶洞内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钟乳石等景观
注: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均属沉积岩,后被抬升。雅丹地貌主要受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新疆;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受挤压形成中低山脉后,由流水侵蚀(主要)、重力崩塌、风蚀等作用形成,在我国广泛分布。
10、地形成因分析
(1)板块运动:板块张裂生长边界——裂谷(东非大裂谷)、海洋、海岭
板块碰撞消亡边界——海沟、岛弧、高大山系
(2)地壳运动:水平挤压——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 张裂——裂谷
垂直运动抬升——高原、断块山(华山、泰山、庐山)
下陷——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盆地、湖泊(贝加尔湖
11、岛屿的形成
(1)大陆岛(内力):原本为陆地的一部分,后因四周地壳下陷被海水灌入,或因板块挤压导致地壳被抬升形成岛屿,一般面积较大。如:台湾岛、海南岛、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岛、日本本州岛。
(2) 火山岛(内力):海底火山喷发露出海平面形成。一般面积小,如夏威夷群岛。
(3)堆积岛(外力):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入湖口等地势低平处堆积形成。一般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如上海崇明岛,长沙橘子洲。
(4)珊瑚岛(外力):热带海洋中珊瑚虫死亡后,遗体日积月累形成。面积小,没有淡水,如澳大利亚大堡礁。
第三部分、地球上的大气
12、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纬度=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2)地形:海拔越低,温度越高
冬季有山脉阻挡冷空气,温度高(如秦岭以南:四川盆地等)
阳坡温度>阴坡(北半球山南为阳,南半球山北为阳)
山地背风坡, 气流下沉,加剧炎热干燥(部分干热河谷或盆地地区)
(3)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增盐,寒流减温减湿减盐
(4)锋面气团:冷气团降温、暖气团增温(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
(5)下垫面: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称之为下垫面
①城市温度>郊区温度,如城市的热岛效应
②地面反射率:如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
(7)海陆位置: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夏季温度:陆地>海洋,冬季温度:海洋>内陆
距海近,受海洋调节,昼夜温差及冬夏温差小
13、影响降水的因素
(1)盛行风:吹海风(向岸风)多雨(如盛行西风、东南季风)
吹陆风(离岸风)少雨(如信风、西北季风)
(6)海陆位置:临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7)地形: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雨影区=少雨
(8)大气环流:上升气流(低气压带)降水多,下沉气流(高气压带)降水少。
(2)气压:低压(气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高压(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少雨。
(3)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4)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降水位置,均在冷气团一侧(暖前冷后)
注:低压槽处易形成锋面,(东暖西冷)
(5)下垫面:①降水量:湖泊>森林>草原>荒漠(下垫面含水量越多,产生降水越多) ②城市雨岛效应
14、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见地图册
15、影响气候的因素
高考大题往往考察“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如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原本的自然带应为热带雨林带,但由于高原地形降温,导致热雨林变成热带草原带。
(1)纬度位置: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2)大气环流:影响降水量(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盛行风:影响降水量,海风(向岸风)多雨,陆风(离岸风)少雨
(4)洋流:影响降水与温度(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地形:影响降水与温度(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部分地区地受地形阻挡,暖湿气流不易深入;山地阻挡冷空气)
(6)海陆分布:内陆地区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温差小,内陆反之。
南半球部分区域陆地缺失,导致气候类型缺失。
(7)人类活动:修建水库,植被、湖泊、湿地破坏也会影响气候
16、影响蒸发的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强
(2)风:风速越大,蒸发越强
(3)光照:光照强,蒸发强
(4)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大 ,蒸发弱,空气干燥,蒸发强
(5)可被蒸发的水量(沙漠地区,蒸发强度大,但由于水量少,所以蒸发量少)
17、逆温的形成原因
逆温是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也升高的现象,因此寻找逆温的成因,要围绕“下冷上热”这个原则
(1)城市工业排放的废热进入高空,使其温度升高
(2)地表有寒流、冷空气经过,造成地表温度降低
(3)夜晚山谷内的冷空气(山风)下沉,使谷内的暖空气抬升,形成下冷上热
(4)清晨地表升温慢温度低,空气升温快温度高,形成逆温
18、逆温的影响
(1)地表温度低形成下沉气流,不利于城市污染物排出,加重空气污染
(2)逆温形成空气的平流运动,有利于飞机起飞降落
(3)在谷地中暖空气上升,减弱山坡农作物受冻害的影响
(4)逆温导致对流运动减弱,不容易成云致雨
(5)逆温导致大气稳定,不利于雾气、雾霾扩散
19、雾云霜雹雨雪等的成因
(1)温度:温度低,有利于水汽凝结 (2)湿度:湿度大,有水汽
(3)杂质:空气中杂质尘埃凝结核多 (4)风速:风小或无风,有利于雾的形成
(5)逆温:逆温天气,有利于雾的形成 (6)地形:地形封闭,有利于水汽集聚
20、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特点详见课本
(1)冷锋——过境时:阴天、刮风、雨雪、降温;
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实例: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2)暖锋——过境时: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实例:一场春雨一场暖。
(3)准静止锋——阴雨天气。实例:江淮准静止锋(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梅雨);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秋季:四川准静止锋。)
气压系统的特点
气旋(低压)——北逆南顺,辐合上升,多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反气旋(高压)——北顺南逆,辐散下沉,多晴朗天气。(夏季7、8月长江流域的伏旱;秋季北方秋高气爽等天气)
第四部分、地球上的水
21、主要的河流补给类型及特点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汛期)
补给特征
典型地区
大气降水补给
由气候类型决定。
季风区——夏秋季节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
温带海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
一般补给量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年变化大(年雨型地区除外)
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河流
高山冰川融水
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
相比大气降水,冰川融水补给量小,补给季节变化大,河流冬季有断流(冬季冰川难以融化)多时令河
我国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如塔里木河
季节性积雪融水
春季、夏季,两个汛期
相比大气降水,积雪融水补给量小、季节变化大
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
地下水补给
全年普遍存在
稳定、与河流存在相互补给(河流丰水期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河流枯水期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普遍存在
湖泊水补给
河流枯水期
与河流存在相互补给(河流丰水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我国长江中下游湖泊群
注:调节作用:湖泊、沼泽、湿地、森林、地下水、草原、水库等,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即丰水期吸收河水,枯水期释放河水
22、影响渔场的因素
(1)洋流:有寒暖流交汇,或有上升补偿流,引起海水搅动,带来营养物质和饵料
(2)径流:有陆地河流注入带来营养物质
(3)纬度:温度光照条件适宜(要注意暖水鱼和冷水鱼)
(4)大陆架:位于沿海大陆架,水浅温度光照条件好
(5)海域封闭:避风港湾,有利于鱼类集聚
23、影响河流航运价值(或形成港口的区位条件)
(1)河道:河道宽阔平直水深,河流流量大 总结:自然:江阔水深风浪小,不淤不冻
(2)泥沙:泥沙淤积少 人文: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量大
(3)流速:落差小流速平缓
(4)结冰: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
(5)经济腹地:经济腹地广阔,联系密切,航运需求量大(决定因素)
24、湿地沼泽的形成原因
中国湿地沼泽集中区:东北平原、青藏高原、长江下游平原、东南沿海平原
(1)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 (2)下渗:冻土广布,下渗弱
(3)河流:河网密集 (4)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5)凌汛:有凌汛现象
25、河流改道原因
(1)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大 (2)周围地形平坦,河水容易溢出
(3)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低 (4)泥沙淤积,河床高形成地上河
26、湖泊面积萎缩原因
(1)降水: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2)径流:河流注入减少(看图中具体信息)
(3)蒸发:蒸发强,水分损失快
(4)下渗:下渗导致湖水流失(断层、沙质土、喀斯特地貌等,下渗强
(5)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过度引水灌溉
27、影响海水(可引申湖水)盐度的因素
(1)降水>蒸发:盐度降低;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升高
(3)河流:河流注入,盐度降低,河流注入少,盐度高
(4)河流流出:有河流流出为淡水湖,无出水口为咸水湖(判断咸淡水湖的决定因素)
(5)地形:地形封闭,与其它地方水流交换不畅,盐度高。
28、盐湖的形成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流域封闭与外界水交换不畅
(3)河水注入带来盐分,无明显河流流出带走盐分(河水只进不出)
(4)周围多盐碱化土地,盐粒随风入湖
29、常见的湖泊的类型与成因
类型
成因
典例
火山湖
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后期积水(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形成
长白山天池、黑龙江五大连池
断层湖(构造湖)
地壳断层下陷,积水形成
青藏高原的纳木错、滇池、洱海、内蒙古高原呼伦湖、新疆博斯腾湖、日月潭、东非高原的众多串珠状湖泊群(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等)
冰川湖
冰川侵蚀与堆积作用共同形成
欧洲大部分湖泊、北美五大湖、青藏高原众多湖泊
海迹湖
地壳垂直运动,导致一部分海面抬升,与海洋隔开形成湖泊
里海、咸海
30、湿地湖泊的环境效益
(1)提供水源 (2)调节气候,改善热岛效应
(3)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 (4)有利于防洪排涝
31、解决水资源短缺措施
(1)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2)调水工程:调节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
(3)海水淡化:成本高、技术难,适合经济发达的缺水小国(如新加坡、沙特)
(4)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浪费
(5)农业: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
(6)工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
(7)政策公民:通过政策、经济手段限制用水,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8)治理污水:治理水污染,缓解水质型缺水
第五部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32、森林草地的效益
(1)涵养水源,调节径流 (2)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
(3)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4)防风固沙,减轻沙化
(5)美化环境、体闲场所
33、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1)养分:草原、森林提供有机质和腐殖质,肥力高
(2)保存:温度高微生物活动强,养分容易分解,肥力低
(3)坡度:坡度大水土流失强,养分易流失
(4)淋溶作用强,肥力易流失
34、保护土壤的措施
(1)轮作换茬:轮流耕种,为土地提供休息期恢复肥力
(2)消毒除菌:深耕翻土、药剂、光照、高温、寒冻与式杀死病虫细菌
(3)改良土质:深翻土壤使下层与上层混合、种植绿肥作物、增施有机肥、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农闲时浇灌,下淋盐分降低盐度
35、影响物种数量的因素
(1)气候:温暖湿润,物种数量多
(2)地形:地形类型复杂多样,高差大,物种多(山区气候植被物种多样)
(3)食物:食物丰富,物种多
(4)迁入:某些地方生存了原本该地没有的物种,可考虑该物种由风、河流、洋流等携带而来
(5)人类活动:人类的破坏、保护影响物种数量
36、物种入侵的原因
典型案例:澳大利亚兔子泛滥成灾、野生植物紫茎泽兰泛滥等
(1)人为带入、自然迁徙
(2)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天敌少 (3)传播能力强
37、影响山地自然带数量的因素
(1)纬度:纬度低温度高,自然带多 (2)相对高度:高差越大,自然带越多 (3)阴阳坡:阳坡自然带>阴坡
第六部分、能源与资源
38、新能源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新能源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持续使用(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
(2)劣势:成本高、技术难度要求高、能源效率低(现阶段与传统能源相比)、不稳定(季节变化大)、储存不方便
39、解决资源能源短缺的措施
开源:(1)开发:适度加大勘探开发力度
(2)调配:跨区域调配资源,缓解短缺(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3)新能源: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
节流:(4)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5)节约: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如节水农业、工业绿色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公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政策)
40、开发新能源的意义(可引申西电东送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的影响)
(1)能源:缓解传统化石能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
(2)环保: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
(3)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增收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4)结构: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41、资源调配对调出区的意义(如西电东送)
(1)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2)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增收就业:带动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4)基础设施: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部分、人口
42、人口迁移原因
(1)经济因素:地区间收入差距(主要)、就业、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
(2)政策因素:政治运动、战争难民
(3)社会因素:福利差距、读书教育、工作、婚姻、宗教
(4)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43、人口迁移(或流动)对迁入地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人口数量,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不利影响:加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造成住房紧张、物价上涨、交通拥堵、治安恶化等问题
44、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影响
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促进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劳动力流失;老龄化升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田放荒
45、老龄化产生影响
(1)负担:社会养老负担增大
(2)经济:造成经济活力降低,经济发展受阻
(3)劳力:劳动力数量减少
(4)产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养老产业兴起
46、缓解老龄化的措施
(1)鼓励生育 (2)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健全养老机制
(3)移民政策:鼓励高素质劳动力迁入(往往在发达国家使用,吸引其它国家高素质劳动力)
(4)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数量不足问题
第八部分、城市
47、城市发展区位条件
自然:气侯适宜、地形平坦开阔,便于建设和发展、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充足(注:自然灾害也会影响城市区位选择)
社会:农业基础、工业基础、交通运输、信息通达度、核心城市大都市辐射作用、商贸往来、历史、政策、军事因素
48、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意义
(1)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增收就业
(2)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3)城市群: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化,有利于城市群形成
49、卫星城的作用
(1)职能:分担大城市的职能(科教、文卫、工业、居住)
2)压力:缓解大城市人口、土地和交通压力
(3)环境: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可持续:促进城市合理可持续发展
50、逆城市化的原因
目前,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或地区
(1)城市病:城市各种问题突显(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地租上涨、就业困难、治安恶化)
(2)基建:乡村和郊区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生活便利
(3)交通:城乡间交通发达,有利于通勤
第九部分、农业
5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光照、 热量、 降水、 雨热同期或不同期、昼夜温差大有利糖分积累、生长期(生长周期) )
地形:(平坦开阔、 有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区排水条件好、 山区便于发展立体农业)
灌溉水源(冰雪融水、河流水等)
土壤(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砂质土透气性好等)、
社会因素:
劳动力、机械化、商品率、市场、交通、科技(良种、运输技术、保鲜冷藏、灌溉技术等)、政策、饮食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等。
52、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
(1)日温差: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高,营养丰富
(2)病虫害:低温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
(3)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4)土壤:土壤肥沃农药使用少、富含作物喜爱的某些矿物质元素(视题目情况作答)
(5)技术:农业技术发达、绿色生态农业
53、农产品畅销原因
(1)品质:作物品质好竞争力强,市场需求量大
(2)反季:具有时间性反季优势,(如我国海南、热带地区以及南半球为其它地区冬季提供新鲜蔬果;青藏高原生产夏季蔬果)
(3)绿色:作物生态环保,绿色无污染
(4)交通:距离近、交通运输条件好
(5)储存:产品易保存或保鲜技术高,便于长途运输
54、转基因作物的意义
(1)丰富食物结构
(2)产量:增加农产品产量,缓解食物短缺、保障粮食安全
(3)为生物科研提供基础
(4)新产品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55、农田冬灌(冬季灌溉)的作用
(1)保温防止冻害、稳定地温(联系土壤含水量越多,温差越小)
(2)保持土壤水分(保墒)、保障春季幼苗用水
(3)疏松土壤、加速枝叶腐烂提高土壤肥力
(4)减少表土受风蚀影响
56、城郊(都市)农业特点
(1)市场需求:满足大城市农产品需求(鸡蛋、牛奶、花卉、蔬果、肉类、海鲜)
(2)交通运输:交通条件要求高,需要快速运往大城市
(3)产品品质: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高
(4)价格技术地租:农产品价格高、技术水平高、临近城市地租高
(5)专业集约:专业化水平高、农业集约程度高
(6)旅游农业:临近城市,可以开展旅游观光农业,增加收入 分布地区:大城市周边
57、新疆转场畜牧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
(1)草料:夏季在山上牧场、冬季在山下牧场,气候适宜,可以获得充足的草料供应
(2)环保:牛羊在山上、山下交替放牧,有利于保护草场维护土地肥力
不利影响:
(1)成本:转场时间长,费用成本高
(2)灾害:山地多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对人身、牲畜威胁大
第十部分、工业与商业
58、工业区位因素条件
自然因素:地形、水源、资源、能源、位置距离、环境优美(高新技术产业)
社会因素:市场、交通、仓储、信息通达度、科技、劳动力、政策、地租、国防、产业协作程度、工业基础、工业惯性、乡情偏好(华侨返乡投资设厂)、
59、工业集聚的意义
(1)成本:共同利用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
(2)联系:加强企业间人员、信息、物资、技术交流联系、降低中间成本
(3)效益:实现规模效益、提高经济效益
60、工业集聚的弊端
(1)污染:集聚会加重污染,同时也可以集中处理废物,降低污染
(2)竞争:企业间同质化(同类型企业聚集过多)恶性竞争
(3)城市病:交通拥堵、地租上涨、物价上涨、治安恶化
61、工业分散的原因(如某企业零部件厂商遍布全球)
(1)充分利用各地区优势资源 ,降低成本,获得经济效益
(2)扩大企业影响力,实现全球战略(如跨国公司)
(3)规避关税壁垒 (4)快速打入各地区市场
62、修建水利工程的影响
有利影响:
(1)径流:调节河流流量,削峰补枯。
(2)泥沙:减少下游泥沙淤积,缓解河床抬高(地上河)
(3)作用: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灌溉
(4)气候:调节小区域气候,增加湿度减小温差
不利影响:
(1)灾害:不合理施工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
(2)移民:库区水位上涨淹没土地,造成移民问题
(3)物种:影响生物多样性
(4)泥沙:入海沙量减少,导致三角洲退化(向陆地后退)、海岸侵蚀加剧;同时上游库区泥沙淤积增多
(5)生态问题:造成库区地下水位上升,诱发土地盐碱化
63、天文台选址条件
(1)天气:气候干燥晴天多、风力小有利于观察
(2)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3)纬度:高纬度地区有极夜观察时间长; 低纬度地区观察范围广(南北半球均可观察)
(4)人为:基础设施好、设备技术先进、光污染、大气污染少
64、航天卫星基地选址条件
(1)土地:地形平坦开阔、有充足建设用地、地质条件好
(2)纬度: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利用自转惯性,节省燃料,利于卫星发射
(3)天气:降水少睛天多
(4)位置:远离人口集中区和城市
(5)交通:交通运输条件好,便于航天器材运输
(6)国防:从国防考虑一般位于人烟稀少的地方
65、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甘肃酒泉、四川西昌、山西太原、海南文昌模块化施工的意义
(1)工期:同时建造、缩短工期、节约时间 (2)成本:利用不同地区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3)技术:降低大型工程技术难度 (4)环境:有利于减轻对生态环境破坏
66、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1)经济:促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增收就业
(2)基建:加快城市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3)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影响:
(1) 环保: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增加
(2) 土地:占用耕地资源、土地资源
67、产业转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1)污染:减轻资源消耗、环境污染
(2)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不利影响
(3)经济:短期内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