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领衔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联合国外科研机构和大学,首次重构了1.4亿年前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温度的季节性波动历史,发现早白垩世时期地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温差和极地冰盖-冰川周期性消融现象。突破了以往“温室地球背景下海水表层温度季节变化微弱、冰川活动罕见”的传统认知,揭示了温室地球气候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为深刻理解地球气候演化和预知未来全球生态情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依据。
▲双壳(牡蛎)化石与全球气候变化
专家称,双壳类等软体生物的壳体是连接地表各圈层的时空桥梁,精细记录着地球气候节律与生态更替的内在关联。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识别大型耙牡蛎化石壳体生长纹层,进行高分辨率微区采样,从中提取了气候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信号。结合全球气候模型,团队模拟了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海表温度、海水氧同位素值和盐度分布,验证了基于生物碳酸盐岩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所获取数据的可靠性。
结果显示在白垩纪早期大洋缺氧事件全球降温时期,牡蛎化石记录的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海水温度比夏季低10℃-15℃,这一数据与现今同纬度地区季节性海水温度变化幅度相似;海水氧同位素数值的波动表明,部分淡水可能以季节性冰盖-冰川融水的形式注入海洋,类似现代格陵兰冰盖夏季消融的情景。
当前全球变暖常被简化为“温度持续上升”,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气候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可能加剧季节差异,导致极端天气频发,而非均匀升温。局部地区的重大地质事件叠加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出现意料之外的降温事件。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责任编辑:宋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