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京彭宇案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2025年青岛一桩行人相撞案的判决再次将公众拽入“绕道走”的伦理困境。

当法院以“未保持安全距离”为由,判决正常行走的年轻人向突然转头的老人赔偿7万元,这个看似普通的民事判决,正在撕裂社会信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当法律对“安全距离”的模糊界定从机动车领域平移到行人世界,当司法裁判用“推定过错”替代事实查明,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法律适用的“荒诞”延伸,正在将每个人变成街头的“惊弓之鸟”。


一、从“彭宇案”到青岛判决:司法推定如何制造信任裂痕

彭宇案的教训早已证明,当法院放弃“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转而依赖“常理推断”划定责任,法律将异化为割裂道德根基的锋利斧钺。

青岛案件中,法官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机动车驾驶人应当安全驾驶”的规定,创造性地推导出“行人亦需保持安全距离”的义务,这种将机动车管理法规跨领域适用的做法,本质上是对法律体系的粗暴解构。


正如法学教授陈立农指出:“行人在公共空间的自由通行权,与机动车在封闭道路的运行规则存在本质区别,司法裁判不能为了简化责任认定,就将特殊领域的义务强加给普通行人。”

这种裁判逻辑的荒诞性,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被无限放大。五一假期的景区里,摩肩接踵的游客突然面临“安全距离”的法律约束:

当老人举着手机自拍突然转身,当孩子追逐奔跑撞上行人,究竟该由哪一方承担“未保持安全距离”的过错?

青岛某景区工作人员透露,判决公布后,咨询“游客碰撞责任”的电话激增300%,不少旅行社甚至在行程单中加入“请与陌生行人保持1.5米距离”的提示,这种将公共空间异化为“责任雷区”的裁判,正在悄然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二、“安全距离”的司法创造:一场脱离现实的法律担忧

法院判决中“行人安全距离”的概念,在现行法律体系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民法典》第1165条明确规定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安全距离”作为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标准,从未在行人通行领域被立法确认。

这种由司法裁判“发明”的义务,不仅违背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责”的基本法理,更在实践中造成责任认定的混乱。

法官在判决中回避了“安全距离究竟该是50厘米还是2米”的核心问题,却要求普通人在复杂的公共场所自行把握这个虚无缥缈的标准,本质上是将法律风险不合理地转嫁到守法公民身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裁判思路的示范效应。如果行人之间可以参照机动车管理规则,那么按照同样逻辑,是否可以要求餐厅顾客与邻桌保持“用餐安全距离”,要求电梯内乘客与他人保持“站立安全距离”?

当“安全距离”成为万能诉讼理由,法律就从权利保障工具异化为投机者的牟利武器,这与彭宇案后“倒地讹诈”现象激增的历史教训如出一辙。

三、公共空间的责任边界:法律不能为道德困境埋单

青岛判决暴露的深层问题,是司法对现代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简单化处理。

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空间,行人之间的轻微碰撞本属正常社会交往风险,法律的首要任务应是通过“过错要件严格审查”划定合理责任边界,而非用“推定过错”制造人人自危的氛围。

正如社会学家李薇所言:“当法律要求行人在街头像机动车驾驶员一样高度注意‘安全距离’,本质上是在消灭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竖起无形的法律高墙。”

这种裁判倾向对文旅产业的打击尤为直接。2025年五一假期,各地文旅部门刚刚通过“特种兵旅游”“Citywalk”等概念激活消费市场,青岛判决却像一盆冷水泼向热闹的景区。


当游客担心转身碰撞会招致诉讼,当年轻人害怕帮扶老人会陷入纠纷,旅游的本质就从“人与人的连接”异化为“人与风险的对抗”。

某景区商户无奈地说:“以前怕游客不来,现在怕游客来了不敢动,法律要是把人都变成‘套中人’,再好的风景也没人看了。”

四、走出裁判困境:让法律回归事实与逻辑的轨道

青岛案件的争议,最终指向司法裁判的两大核心原则:

事实查明与法律适用。法院若能在判决中严格审查碰撞瞬间的监控视频、当事人行走轨迹等客观证据,而非依赖模糊的“安全距离”推定,或许能避免陷入彭宇案式的舆论漩涡。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解释》所强调:“侵权责任的认定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上,不得仅凭情理推断加重行为人的责任。”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解决“行人碰撞责任”问题需要立法的及时回应。

在人口流动加剧的现代社会,确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行人在公共空间的注意义务边界,但这种立法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与程序正义审查,绝不能由司法裁判越俎代庖。

当法律回归“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轨道,当司法裁判重新成为道德的守护者而非破坏者,公众才能真正在街头重拾安全感,那个“路不拾遗、见义勇为”的社会才有可能重新归来。

青岛判决引发的争议,不应只是一场网络舆论的质疑,而应成为推动司法进步的契机。

它警示我们:法律的温度,不在于创造看似“公平”的新规,而在于守护普通人在公共空间的基本尊严;司法的权威,不在于简化责任认定的便利,而在于对事实与逻辑的绝对忠诚。

当“行人安全距离”的荒诞判决成为历史,当法律重新学会尊重人间烟火的真实模样,我们才能真正告别“惊弓之鸟”的时代,在街头巷尾的擦肩接踵中,重新找回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