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过1/3,成交量还没拔起来。

小阳春很弱,传统“红五月”几乎没血色……

别说不按套路出牌了,压根儿都没见着牌。

好慌!这到底是个什么行情?

年初在【365淘房年终盛典】上已经预告过:

天津楼市,正在经历“未生”。



“未生”是围棋术语,既非活棋也非死棋。

这就是眼下的天津楼市,没生也没死,虽然量价疲软,但也没崩盘。

状态未定,还在“等、耗、看”。

4月新房只签约52万方,比3月量掉了28%。

回到去年7、8月的水平(全国楼市至暗时刻)。



量跌已有先兆。

3月能维持72万方,主要靠学区撑场。

学区置业高峰一过,4月认购量立马降40%。

新房成交量拔不上去,主要两个原因:

❶刚需在新房市场“大撤退”

新房供应以改善为主,即便环城也是卖“分界线”改善。

刚需的份额正在从新房转至二手房。

学区型:回归市区老破小(通勤上学方便,好转手)。

居住型:外溢环城二手房(房价跌到位,不到百万买个90来平米)。



4月二手房板块成交排名(数据来自贝壳找房)

❷改善还在场外“扒门缝”

队伍有点整齐,都在等纯新盘首开。

两低一高(低地价、低房价、高品质)威力太大了。

没办法,救市逻辑已改道,从“哄着买”变成“动手改”。

楼市一直在“反向激励”,等等党一直等就一直赢。

“未生”的楼市,本质是新盘观望、政策博弈的阵痛期,导致需求继续积压。

凭什么说是在积压呢?

因为基于人口和经济,每个城市的新房成交规模都有“基础值”。

遵循两个公式:



天津每年GDP大约18000亿,全市人口1364万。

算下来,全年新房成交额基本在1800亿,成交面积大约1000万方。

2024年成交809万方,仅这一年就积压近200万方。

今年一季度至少又积压40万方。

二季度成交量也不会太乐观(学区季彻底结束+首开新盘大多压到6月),还会继续积压。

下半场,天津楼市会出现【年终盛典】的预测:涌现。

“涌现”是物理学中的复杂系统理论,指微观层面的复杂交互,最终形成宏观清晰的模式。

在楼市中,表现为超跌后的自发性修复,叠加政策与产品创新推动市场转向。

“未生”是“涌现”的前奏,没有死就没有生。

积压的需求越多,“涌现”的征会越明显。

所以,下半场天津新房的成交量会拔起来。

但这需要超预期的宏观政策来助力。

“507”还算不上超预期(详情),只能算在预期内的政策兑现(确实受国际局势影响甚大)

与去年“924”不同,无法对楼市形成脉冲效应。

更相当于一个铺垫政策,摆态度、为持续降息做准备。

事实上,货币政策只能为企业和居民降低负担,财政政策才能够有效创造需求,真正对冲经济下行。

但“507”财政口没露面,接下来的救市政策依然值得期待。

央行—财政—住建,也得按顺序来。

今年的救市政策,只是刚掀开序幕。

在政策预期上已经有“涌现”的迹象——房企溢价拿地。

一季度,轰轰烈烈的地王潮汹涌而至。

4月南京继续出地王,上海楼面价近8万的地王协议出让……

今年1-4月,中国25城宅地平均楼面价比去年全年上涨54%,平均溢价率高达19%,创历史新高。

天津的溢价现象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了:

金茂工大地块溢价14%

中海可口可乐地块溢价10.3%

和平山东路地块溢价8.8%

金地安江里地块溢价11%

保利陈塘W5地块溢价17%

今年一季度,土地出让金同比还涨了42%。



这都说明房企看好一两年后的市场,对政策有强劲预期。

否则也不会溢价拿地。

新房依靠“呼吸机”维持价格基准,但二手房不得不经历真实价值的重估。

天津二手房4月出现拐点,比3月成交量降了24%。



主要是河西、南开、河东开始掉量。

河西降24%、南开降30%、河东降24%。

4月成交均价又回到去年最低点,相比今年高点降13%。

南开、河西既是成交主力,也是降价主力(河西降12%,南开降7%),其它区反而比较平稳。



进入5月后,成交量也不再冲高,最高250套的水平。

五一假期行情较弱,5天成交1000套,不及4月的周末。



二手房成交结构中,学区房占60%以上。

所以成交放量的时间,完全跟着学区政策和报名时间走。

今年小学报名恢复到5月,可以宣布二手房进入淡季了。

(文中二手房数据来自贝壳找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