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慧雯

中午11点半,“和膳”老年餐厅开餐,外卖窗口已经排起了队。“来一份木须肉、鱼香茄子和双色豆腐,外加俩馒头。”自从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开了这家老年餐厅,张大爷每天都来光顾。在他看来,一荤两素加上两个馒头,24元就能解决老两口的一顿午餐,十分实惠。

老年餐厅丰富的食品种类和一日三餐的供应,得到附近居民的一致好评。据了解,东城区已建成养老助餐点113个。此外,还有46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并对2312名护理员和居家照护者开展培训。近年来,东城区不断提升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品质,让“养老”变“享老”。

一份低价套餐不到10元

“亮亮,今天吃什么?”上午10点刚过,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伏枥餐厅里,就有老人问餐厅负责人顾鲜亮。“昨天吃了大虾和鸡块,今天咱们换换口味!”顾鲜亮张罗老人坐好,让大家耐心等待饭菜出锅。

朝阳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是东城区首批建成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之一,位于大方家胡同38号的伏枥餐厅,便发挥着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餐厅功能,服务辖区和周边居民。据了解,这也是一家“福利餐厅”,老年人用餐享有优惠,一份低价套餐还不到10元。

糖醋里脊、酱爆鸡丁、炒合菜……随着后厨师傅进进出出,冒着热气的饭菜装满了整个餐台。在社区老人眼里,只有18个餐位的伏枥餐厅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一年365天不打烊,服务好、味道好。

近年来,东城区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机构、老年餐厅为基础,积极引入社会餐饮单位构建养老助餐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经正式运营的养老助餐点共有113个。各助餐点通过开设外卖档口、提供线上订餐服务、打造“一刻钟”养老就餐服务等方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用餐服务。

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有了“小棉袄”

一天凌晨3点20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让许凯歌揪起了心。许凯歌是慈爱嘉和平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一名工作人员。电话那头,和平里社区蔡阿姨的儿子焦急地说:“我在监控里看到妈妈半夜下床摔倒在卧室地板上,起不来了,家里就她一个人”。情况紧急,许凯歌迅速驱车前往老人家中。

10分钟后,许凯歌赶到老人家中。她边询问老人哪里不舒服,边仔细检查老人的身体,得知老人是下床时不小心滑倒了,意识清醒且没有伤及骨头,许凯歌才松了一口气。她把现场情况详细告诉了老人的儿子,在反复确认老人没事后,这才安心离开。

次日,许凯歌又前往蔡阿姨家中看望,看到老人后续安全无事,她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这是第二次向你们寻求帮助了。”蔡阿姨的儿子十分感激地说。

2024年,东城区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打造独具东城特色的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品牌,形成了以“小棉袄”为代表的“政府+市场”服务、慈爱嘉的居家医养服务、三替的家政和护工服务、天颐养老院的“家床+家医”服务等模式,实现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提质增效。

全年培训护理员和居家照护者2312人

2024年,《东城区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出台,将居家照护者纳入护理员培训体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分层分级对护理员和居家照护者开展培训。全年共培训2312人,其中护理员126人,居家照护者2186人。

和平里街道居民陆志青就是参加培训的学员之一,她的父母已经90岁高龄,都是重度失能老人,她自己照顾老人已有5年多时间。陆志青说:“刚开始照护时不知从何下手,也不知怎么做是正确的。”得知东城区开展护理员和居家照护者培训,陆志青主动报名参加。

“护理培训课程有60多节,包括排便照护、床上擦浴等,特别实用。”让陆志青惊喜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她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照护服务知识、方法、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专员来到家中对其进行现场指导。

“过去一年,从照护人员的自我安全与心理调适到自理、半自理、失能老人的照护技能,我们为学员们构筑了一个课程丰富、多元的学习平台,效果显著。” 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协调科科长谢正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