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大明》作为周王朝的开国史诗,不仅记载了文王、武王的功绩,更通过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的塑造,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对母性力量的深刻认知。这些被镌刻在青铜礼器上的诗行,实则是先民对母性文明的礼赞。母亲节到来之际,诗经女孩带你一起走进《诗经》里的母亲。


一、《诗经·大雅·大明》原文及翻译


注音版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大雅·大明》

【白话文翻译】

第一章

(周文王的)德行昭明于人间,威仪显赫于上天。天命无常难以揣测,君王之位不易承担。

天意让殷商失去天下,使其不能统治四方。

第二章

挚国的次女太任,来自殷商的属国。她嫁到周邦,成为王季的贤妃。她与王季同心修德,后来怀孕生下文王。

第三章

这位文王,恭敬谨慎。虔诚侍奉上天,因而获得福佑。他的德行纯正无邪,因此四方诸侯归附。

第四章

上天监察人间,天命已归于周。文王年轻时,上天为他安排良缘。

在洽水之北,在渭水之滨,文王举行婚礼,迎娶莘国的女子。


第五章

莘国的这位女子,美丽如天仙。文王卜得吉兆,亲自到渭水迎娶。用船搭成浮桥,彰显婚礼的荣光。

第六章

天命降临,赐福文王。在周京之地,娶莘国女子为妻。

她生下长子(武王),助周兴盛。上天保佑武王,命他讨伐大商。

第七章

殷商的军队,旌旗密布如林。武王誓师牧野:“我周必当兴起!上天在注视你们,切勿怀有二心!”

第八章

牧野战场广阔,檀木战车辉煌。四匹骏马奔腾,太师姜尚指挥。如雄鹰展翅,辅佐武王伐商。一举攻灭殷商,天下终见清明。


二、《诗经·大雅·大明》三位母亲的具象书写

《诗经·大雅·大明》塑造了三位母亲的形象。没有这三位母亲,也不会有后来的文王、武王,更不会有周朝800年的江山。这三位母亲伟大之处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看。

太任(文王之母):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一句,以神圣笔触记载太任孕育文王的场景。此处的“有身”不仅是生理状态的描述,更是对母体作为文明载体的隐喻。先民通过“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的叙述,将妊娠行为升华为天人交感的神圣仪式。

太姒(武王之母):

“来嫁于周,曰嫔于京”勾勒出太姒婚姻的政治图景,而“大邦有子,伣天之妹”的比喻,则将这位来自莘国的女子塑造成天命的化身。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姒”姓青铜器铭文,佐证了这种政治联姻对周王朝建构的关键作用。


太姜(王季之母):

《大明》虽未直接书写太姜(古公亶父之妻),但其“至于大王,实始翦商”的叙述中,暗含了周室母教传统的延续性。清华简《系年》记载的“太姜辅政”传说,填补了诗篇的叙事留白。

三位母亲对周朝的影响巨大。太任的胎教(《列女传》载她“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塑造了文王的德行。太姒的婚姻(联姻莘国)巩固了周的政治联盟,助武王伐商成功。

三位母亲的形象在汉代被纳入《列女传》首卷,其“端庄贤明”的特质成为儒家伦理的母性范本。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帝后像》中宋代皇后佩戴的“龙凤花钗冠”,正是这种母仪美学的物质延伸。


三、《诗经·大雅·大明》的历史意义

《诗经·大雅·大明》不仅是歌颂文王、武王的功绩,更强调母亲在周朝崛起中的关键作用。周人将母德与天命结合,形成“母仪天下”的政治伦理,影响后世儒家思想。

周室三母的史诗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曙光中,母亲不仅是生命的给予者,更是文化基因的编码者。从二里头遗址的母神陶像到曲阜孔庙的“至圣先师母”配享制度,母性力量始终是文明进程的隐秘推手。

当我们在殷墟车马坑中看见陪葬的母子骸骨,在《诗经》竹简上触摸到“母氏圣善”的字痕,便读懂了这些三千年前的母性书写:所有的文明和文化的启蒙,最初都是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摇篮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