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鸿声镇鸿山有座泰伯墓,史称“第一世家”“吴姓始祖”“吴王墩”“三让王”“吴国第一代君主”,为无锡唯一一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和“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荣誉于一身的旅游点。
泰伯墓坐北朝南,自至贤路起,以泰伯墓墓道为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降福广场、吴韵大道、吴文化广场、寻根文化广场、香花桥、御碑亭、前门亭、仰止阁、月牙池、至德墓道牌坊、泰伯享堂、泰伯墓。
墓前广场又名鸿山国际新城吴文化广场,两边有武、器、文、水、曲、居6根图腾柱以及飞凤主题雕塑、奔吴和兴吴组雕、至德宗亲姓氏景墙、文化灯柱等,是吴氏宗亲祭祀始祖泰伯的地方。
泰伯陵景区前有一尊泰伯铜坐像,头戴冠冕,身着王袍,双手持笏,三层石台,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
广场之后就是泰伯墓古建筑群了,景区门前环水,上覆拱形石桥,得名香花桥。
景区大门为高大庄严的六柱五门石牌楼,高10.5米,宽21.5米,额枋书“第一世家”四个金色大字。
到这儿我们不得不说说泰伯了,为他建了这么宏伟的广场,还有第一世家之誉,看来泰伯是个牛人。
泰伯又名吴太伯,周朝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周文王的伯父,东吴吴文化的宗祖。泰伯姬姓,为周部落首领公亶父的长子,弟弟仲雍和季历。公亶父要传位给季历及其子姬昌,泰伯和仲雍避让,千里奔赴荆蛮之地,也就是无锡梅里一带。
泰伯携带黄河流域的文明,在吴地文身断发,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兴修水利,开挖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之一“伯渎河”。建国勾吴,开创了吴文明,是为中华吴姓的始祖。
泰伯死后葬在了梅里平墟,即鸿山,又名皇山。
司马迁在《史记》中,《吴太伯世家》列第一,故后人称“第一世家”。
进入景区大门,右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碑,两侧五对石人石兽,分别是獬豸、雄狮、白象、武官和文官。左右还各有一御碑亭,一是明建文帝因叔父篡位出逃京城,在泰伯墓前所题诗句末句云“身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另一为清乾隆十六年初次南巡时,遣敬秩大臣诚毅乌木泰祭奠吴泰伯之祭文。
过前门亭,一四方塔形三层建筑耸立甬道中间,上悬“仰止阁”匾,寓意高山仰止。阁内供泰伯铜像一尊,端庄安详,像高3.5米,重2吨。
仰止阁左右分别为宗会堂、怀德堂。
仰止阁后为后门厅。
照池,又名月牙池,因形如一轮弯月而得名。池周围有57根栏柱,池内水清见底。与坡上泰伯墓墩相对,昭示日月同辉。
元祐七年(1092),宋哲宗敕建石牌坊一座,额枋御笔“至德墓道”四个大字,有联:“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额枋上镶“古皇山”篆字火焰牌。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墓墩前建享殿,抱柱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为诗人金匮县令齐彦槐所题。殿内有泰伯圣像,悬乾隆御笔“三让高踪”匾。
泰伯墓的墓碑为四角攒尖顶式石碑,阴刻篆书“泰伯墓”三字,一侧题刻明弘治十四年(1501 )《重修泰伯墓记》。
泰伯墓为青石护砌的封土墓墩,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对,柱顶各雕石狮栩栩如生。
泰伯被誉为第一世家,又是吴姓始祖,吴文化的创始者,故被历代帝王所封祀。
汉桓帝永兴二年(154),下诏吴都太守糜豹修墓,周以垣墉,给五十户守卫其墓。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下诏祀泰伯用王者礼乐。
元祐七年(1092),有诏吴泰伯以至德庙为额;元符年间,制封至德侯。
宋徽宗崇宁初年(1102),进封三让王。
民国六年(1917)六月,代总统冯国璋题赠“端委风高”匾额。
怪不得泰伯墓这么重要,原来它有这么这么深厚的历史渊源,这吴姓的始祖,第一世家来的果然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