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如果你正在吃东西,我建议你别看!!!

英国约克城博物馆有件特别的“展品”——它不金不玉、不古不瓷,也没有雕刻纹饰或者王朝印记,只是一坨……粪便。没错,是实打实、人类亲手“产出”的那种。而它的尺寸也毫不含糊:长度约20厘米宽5厘米,重达200克,是成年人大概三四天的“储量”。



但它如今却安安稳稳地躺在展柜中,配有专属灯光与解说标签,被博物馆称为“最珍贵的人类遗迹之一”,甚至还有估价——约2.5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8万元左右

到底是什么让这坨看似“重口味”的排泄物,成了不可替代的“镇馆之宝”?它到底藏着什么历史秘密,又为何能在千年之后仍完好无损?

从古粪到宝藏,这坨“粪便化石”讲了一个维京人的故事

这并非普通的“化石”,而是一坨人类粪便的考古样本,被学界称作“coprolite”(意为“粪化石”)。它出土于1972年的一次建筑施工中,当时工人们在英国约克市地下意外发现了一个公元9世纪的居住遗迹。



更令考古人员振奋的是,在当时一片古维京聚落的排污层中,发现了这坨惊人的“粪便遗存”,保存度极高、形状完整,甚至连表面的凹痕和结构纹理都清晰可辨。

经测年技术确认,它的产生时间大约在公元850年左右,可能来自一位生活在维京时代的人类。而它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生活污水排放多使用泥炭覆盖,形成了相对密闭、缺氧、低温、潮湿的环境——非常利于有机物的长期保存。



如果说一般古代遗物讲的是“谁打了谁、谁建了什么城”,那这坨粪便讲的,就是一个人到底吃了什么、怎么生活、得了什么病,是最直接的“身体证据”。

一坨粪便,提供了多少历史信息?

在显微镜下,这坨粪便被解剖式分析了数月。科学家发现,它主要由谷物残渣、麦粒、野果种子以及少量骨碎组成,说明那位“维京屎主”当年吃的是高纤维低蛋白的谷类饮食,辅以部分野生食材,几乎没有摄入现代人习惯的大量肉类。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面还发现了大量寄生虫卵,包括鞭虫、蛔虫等。这从侧面揭示,维京时代的居民普遍存在卫生条件差、寄生虫感染率高的问题,生活中极可能缺乏干净水源与消毒设施。

这些发现并不仅是“猎奇”那么简单。



它们帮助历史学家补全了维京社会的基层生活图景——比如当时谷物的品种、食物来源的结构、农业水平、个人健康状况、排泄系统的设计,甚至是医疗知识的普及程度。这些在传统文献中几乎无从查找,而这坨粪便却成了历史的“黑匣子”。

它曾一度“断裂”——修复一坨粪便,居然用了6个月?

2003年,这坨粪便在一次博物馆展示中意外从展柜摔落,断成了两半,引发了包括BBC在内的主流媒体热议。



修复团队用了半年时间才将其完整修复,不是因为技术难度,而是保存条件极其苛刻:既要保持原始湿度,防止干裂变形;又不能接触强光与温差,避免氧化或结构松散。



现在它被永久封存于亚克力恒温展柜中,成为约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已被列入英国重要文物清单,禁止任何形式出境或私人拍卖

在万千历史文物中,一坨千年前的粪便为何能成为“镇馆之宝”?不是因为它稀罕、值钱,而是它带来的反差与震撼——过去,我们总觉得只有金银器、玉石、名画才配进入历史;而今天,哪怕是一坨排泄物,也能讲出一个文明的细节和体温

它提醒我们:文明的重量,从不只在宫殿与典籍里,它也藏在一位无名者的一次如厕中。它不是笑话,而是“历史最沉默的证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