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学诗八首 其五
学步邯郸笑古今,裁云镂月总违心。
如何更得新词句,却是春风别有音。
首句:“学步邯郸笑古今”,化用 “邯郸学步” 的典故,将其置于古今时空维度,表面是对盲目模仿他人者的揶揄,实则暗示诗歌创作若一味模仿前人,亦会陷入失去自我的困境,如同邯郸学步者最终连原本的行走方式都忘却,批判了诗歌创作中机械模仿的现象 。
次句:“裁云镂月总违心”,“裁云镂月” 描绘出雕琢华丽辞藻、追求形式美的诗歌创作行为。然而 “总违心” 三字点明,仅仅堆砌辞藻、追求外在形式的创作,难以真正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揭示出缺乏真情实感的创作的空洞与虚妄。
后两句:“如何更得新词句,却是春风别有音”,以设问引出答案,诗人思索怎样才能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诗句,最终发现关键在于要像聆听春风带来的别样声音一样,去感受自然、体悟生活,从外界汲取灵感,突破常规,如此方能获得与众不同的诗意表达,展现出诗歌创作应回归自然、感悟生活以寻求创新的真谛。
七绝.学诗八首 其六
笔底烟霞久未通,十年磨剑愧雕虫。
忽惊夜雨穿窗急,泻作秋江万壑风。
“笔底烟霞久未通,十年磨剑愧雕虫”,“笔底烟霞久未通” 以 “烟霞” 比喻灵动绚烂的文思,直言自己长久以来难以在笔下流淌出精妙的诗句,创作之路阻塞不畅。“十年磨剑愧雕虫” 中,“十年磨剑” 化用贾岛 “十年磨一剑”,极言学诗时间之久、用功之勤,“雕虫” 则是自谦,认为自己耗费多年精力却未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流露出诗人对学诗成果未达预期的惭愧与遗憾。
“忽惊夜雨穿窗急,泻作秋江万壑风”,笔锋陡然一转,一个 “忽” 字打破前文的沉闷。诗人被急促穿窗而入的夜雨惊到,这突如其来的自然景象,瞬间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夜雨的急促之势,如江水奔涌,化作了诗中如万壑生风般磅礴的意境与词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自然景象触动下,灵感如泉涌,文思如江河奔腾的瞬间顿悟状态。
七绝.学诗八首 其七
闭门觅句费疑猜,石火电光安在哉。
一自孤山踏残雪,冷香先破月边梅。
前两句:“闭门觅句费疑猜,石火电光安在哉”,诗人开篇便刻画了苦吟诗人的典型形象。“闭门觅句” 描绘出一种脱离现实、孤立创作的状态,在封闭空间中绞尽脑汁 “费疑猜”,苦苦思索却难以寻得理想诗句,凸显创作的艰难与困惑。“石火电光” 比喻灵感的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诗人以反问 “安在哉”,抒发对灵感难觅的无奈与怅惘,将闭门造车式创作的困境展露无遗 。
后两句:“一自孤山踏残雪,冷香先破月边梅”,“一自” 转折,诗人笔锋转向豁然开朗的创作境遇。“孤山踏残雪”,诗人主动走出封闭空间,踏入自然,在孤山雪景中寻觅诗意。“冷香先破月边梅”,“冷香”“月”“梅” 等意象交织,勾勒出清冷高洁、幽韵盎然的画面,梅花于月光下率先绽放,暗香浮动,不仅展现出自然景物的灵韵之美,更暗示诗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灵感如梅花绽放般喷薄而出,自然成为了打破创作僵局的关键。
七绝.学诗八首 其八
学诗浑似学参禅,凿破鸿蒙别有天。
若道此中关口诀,不须更买兔园篇
首句:“学诗浑似学参禅”,诗人开篇便以 “学诗” 类比 “学参禅”,将诗歌创作与参禅悟道相提并论,点明二者在思维方式和体悟过程上的相似性。参禅强调内心的顿悟与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学诗同样需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积累、思考,最终实现灵感与技巧的突破,为整首诗奠定了将诗歌创作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基调 。
次句:“凿破鸿蒙别有天”,“鸿蒙” 原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此处喻指诗歌创作中迷茫、混沌的初始阶段或难以突破的困境。“凿破” 一词充满力量感,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通过不断探索、钻研,冲破创作困境后,眼前豁然开朗,进入全新境界,展现出学诗过程中突破瓶颈后的欣喜与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 。
后两句:“若道此中关口诀,不须更买兔园篇”,诗人以假设语气引出学诗的关键要诀。“兔园篇” 原指浅近的启蒙读物,这里代指那些刻板的诗歌创作教条、套路化的写作范本。诗人认为,若要掌握学诗的真谛,不应拘泥于教条式的写作规范,而要从内心感悟、自我突破和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中寻找灵感与创作方法,强调诗歌创作应摆脱程式化束缚,追求个性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