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面对面”等你

王璞/文

“没见过作者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这句话我是在《作者面对面》故事会第一期中听一位读者说的。新时代新阅读最不缺的就是线上知识的供给,最缺的就是能见作者真容,能现场听作者讲书中精华甚至不为人知的创作趣事,能天天举办作者和读者见面的雅集。

经常有朋友问起我为什么搞《作者面对面》?而且乐此不疲的搞,投入巨大精力的搞,我和不同人曾说过不同的答案。一是为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学习组织文化强国做一点贡献尽一份责任。二可能是老天爷的安排吧,我是世界读书日出生的。三是我创办“北大纵横”29年,记得德鲁克写公司的概念一书就写过:“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需平衡经济绩效与社会贡献。”,北大纵横也需要找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域。四是给纵横读书会秘书长出主意时脑海中涌现出这个想法,很多大事都是这样,想到就干,说干就干,就干起来了,就干成了。



(作者面对面一周年庆典)

《作者面对面》火爆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场地。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仅有大楼,还有大师。这句话想说大师重要,却也倒说出了场地的重要性。围绕场地,也是为了宣传,我们愣是包装出了十大亮点:

1.京城北边,上风上水。
2.中轴线上,世界非遗。
3.三环附近,优于二环内拥堵和四环外偏远。
4.地址在德胜街道裕民中路,我解读为以德取胜,丰裕人民。
5.大楼几乎所有房间都有阳台,有阳台的房间属于办公空间中的奢侈品。
6.自己的独栋,就不用设安检设备。因此无需费劲通过一般写字楼里常见的闸机。
7.停车方便,周末或晚上路边停车不收费。院里还有收费停车场车位充足。
8.拥有众多名校合作牌匾,排满一面墙,作者背靠之,蔚为壮观。
9.京城网红打卡墙,磁力把成百上千期作者海报吸附到墙上。
10.可能是唯一的3.0办公楼,所有房间没有电脑,没有个人物品,没有前台,没有卡位。

有了大楼,高人和名师是谁?作者就是。作者是和教授企业家官员媲美的社会精英。中国美协冯远主席、中国作协白庚胜和邱华栋两位主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宋志平会长等等,仅一年多时间就有六百多位各行各业的作者来此与大家“面对面”,可以说作者是谈笑皆鸿儒,当然读者也是往来无白丁。



(作者面对面500期表彰大会)

《作者面对面》实际应该是作者和读者面对面。

在当下这个时代,线上的知识供给无比丰富,可以说是一片红海。我们另辟蹊径,主打线下见面会。见面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识了同频共振的新朋友。作者和读者双方面都很高兴。

尤其是每天都有作者莅临,这一模式可以说填补了“人类阅读史”的一项空白。因为地球上还从来没有过一个天天都能见到作者的地方。每个人啥时有空,啥时就来,就能见到作者。就像饿了想吃饭有厨师在饭馆等你,也像病了想看病有医生在医院等你。从这个意义上说,饭馆医院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而“面对面”则满足了人们的高级需求,即增长智慧陶冶情操。马斯洛提出过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理论,在这里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三层面需求模型。



(第二届世界读书日大会)

人类社会有人提供产品,有人提供服务,《作者面对面》提供的是后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面”是平台式服务,就像二十年前的“携程”,为差旅人士和酒店双方服务。也像十年前起步的“滴滴”,为乘客和司机双向服务。“面对面”既要服务好作者,也要服务好读者。

任何事业都应该有目标牵引。我经常讲目标有三种,香山目标、泰山目标和珠峰目标,也就是小中大目标。对作者和读者面对面而言,如果一年举办几场就是香山目标;如果一月举办几场就是泰山目标;如果一周举办几场就是珠峰目标。而我们一天举办几场,是不是就是宇宙目标了?写到这,我突然想到八十年代马季说的“宇宙牌”香烟的相声,那是讽刺吹牛的,而我们是一场一场一天一天干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团队的重要性。



(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

《作者面对面》的团队实际上是一个志愿者构成的团队。分四大方阵,有点像陆海空火箭军,推荐人负责推荐作者,邀约人负责邀约读者,主理人负责现场服务,代言人负责宣传推广。我把志愿者也当成合伙人,我对大家说要开心,不要累,这两条和东来哥对胖东来的兄弟们讲的也很像吧?四大天团的合伙人每位都有一个积分池,积分达到一百分就能换取一张年卡,积分多了年卡多了还能转让给他人。

中国人特别重视教育,教育改变命运。但中国人的人均读书量,和世界各国比并不高。特别期待有一天,中国人因爱读书而受到世界的尊重。如果说学历教育的两面旗帜是清华和北大,《作者面对面》就应当是非学历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此我也发一个大愿,不但要为一万位作者做海报,还要与更多的大善至爱的志愿者们一路同行,行稳致远。



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讲座盛况(窗台、台阶等坐满了人)。王璞先生是北大光华第一届MBA,被厉以宁院长称为黄埔一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