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咸新区“乡风文明 美在西咸”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启动已来,收到了来自各界的广泛投稿。征集作品或从家庭中的温馨故事、社区里的和谐景象入手,或从乡村的淳朴民风、城市的文明风尚着眼,记录展现了西咸移风易俗成果和城乡新风新韵。现将部分作品进行线上展示,让我们一起共沐文明乡风吧。我们期待更多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详情可扫描文末二维码。

与昆明池比邻而居

文 /赵剑颖

初冬时节,天气晴朗,远山如黛,水面如绸,我沿着湖边小路散步。



昆明池栖居了数不清的鸟,曾经奔波于故乡与异乡之间的候鸟,也做了“留鸟”,开启了长住民的诗意生活。鸟以白骨顶鸡、黑水鸡、赤麻鸭、白鹭、长脚鹬为主,还有绿头鸭、苍鹭、鹊鹞、长趾滨鹬这些珍稀鸟类,更有陕西省级重点保护鸟类罗纹鸭。目测,仅南湖水面至少有万余只白骨顶在悠闲地划水。还不算藏在芦苇丛中忙着捕鱼的,在岸上小憩的,在人迹罕至的草地觅食的。也不算低低飞过树梢的白鹭,与池水颜色差不多的鸭类,在小岛上缱绻的鸳鸯。比起白骨顶鸡,鸭类禽鸟体型太小,我数的时候容易漏掉,也会忽略不计。





走累了,坐在木椅上休息,我随手打开零食袋。一只白骨顶鸡在距离我3米远的地方看着我,头顶那标识性非常显著的白羽毛随着双脚走动而跳动。它试探性地往前跳了两步,又极快地飞走了,在草丛边停下来,与我隔着一个浅浅的水洼对峙。终究,它还是没能抵制住豆子的香气,再次靠近我。我假装看别处,转过头,把零食袋往前推了推,青豆散落一地,它毫不犹豫地上前来大快朵颐。

我心里也非常高兴。

我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信任与食物。我们也都付出了自己所能给予的东西:善意与信任。



昆明池在上古时期便已经形成了一个水池。周文王引沣河水蓄积而成大型人工湖泊灵沼。

汉武帝在灵沼的基础上,于元狩三年(前120年)、元鼎元年(前116年)分两次修建成昆明池。当时,汉武帝计划打通西南“丝绸之路”,受到善水战的昆明国的阻挠,遂决定仿照滇池开凿昆明池练习水战。昆明池建成后,汉武帝下令组建水师,建造戈船、楼船、战舰,进行作战训练。之后,战事消弭,昆明湖便成了调蓄水库、都城供水、防洪排涝和水产养殖的重要场所,也是贵族和文人墨客游乐的苑囿,他们在此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昆明池见证了汉、唐长安城的辉煌,延续了近千年。唐后期缺乏维护导致湖面干涸,宋代以后逐渐被农田取代。2013年前后,汉昆明池迎来了涅槃重生的千载机遇。西安市“八水润西安”规划工程拉开序幕,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全面实施,新昆明池建设也正式启动。2017年,这个消失了千年的大湖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再现盛世华彩,引来了众多鸟类栖居于此。湖区大面积的绿植,别具一格的建筑小品楼船、昆明石、石鲸、永结同心、月老石、七夕湖、鹊桥、荷花岛,兼具自然生态野趣与历史文化意义的双重美学价值,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





昆明池建成后,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湖区周边的村子和村民。比如高桥街道韩南村,比如我本家大哥赵有群。

我在湖边遇见他的时候,他与另外几个人正修剪开败的花枝和徒长的树杈。看到我,他笑呵呵地说:“你大嫂在这里做保洁员,工作也不累。我们俩骑电动车上下班,正好作伴。”

有群哥65岁,是我们这一辈人里岁数最大的。从修昆明池开始,他就在这里上班,开始做保安,同时负责管理工地物料。一期工程结束后,他转岗成了景区管理员,巡护湖区安全,修剪花草树木。

他年轻时吃不了庄稼地里的苦,常年在外跑。说是做生意,也没个明确业务,一阵子说在商洛卖土特产,一阵子又说去安康贩蜂蜜,还进山收过生漆。具体干什么没人知道,全凭他自己说,也没见往家里拿回来钱。大嫂不敢问,一问,他招呼不打就又走了。这些年,地里的活他没干过,家里的事他没管过,一儿一女是大嫂独自带大的。30年时间就这么混过去了,别人家都盖起了楼房,他家还是父亲留下来的几间厦屋,连个院门都没有。两个孩子呢,男孩初中毕业去外地打工,女孩早早地嫁了人。有群哥55岁的时候,出车祸小腿骨折,是他自己单方面的责任,落了个腿伤,还没得到任何赔偿。他无奈回到村里,情绪低落,整日无所事事,不是打牌就是端个茶缸子往门口躺椅上一靠,盘手串玩。

就在那时,与我们村一河之隔的昆明池开始修建。

大嫂对有群哥说:“你去看看能干点啥。干不了重活还干不了轻活?别整天闲着。”

有群哥去了,村主任特意为他说好话,让人家留下他。就这样,他算是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家都说:“赵有群要是能干够半年,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没想到,他坚持了下来,还给嫂子找了保洁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从那时起,有群哥像变了个人,除了在工地上班,还把家里的地都种上大棚香椿。几年下来,有了些积蓄。正好,儿子、媳妇打工的铸件厂效益不好,他给儿子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发展。儿子辞掉工作,在昆明池附近承包了10亩地种草莓,一年下来有30万元的收入。女儿育了几棚羊角蜜甜瓜,收入也很可观。瓜果种进大棚后,有群哥跟嫂子每天早上5点下地,帮儿女侍弄草莓、甜瓜,赶上班准时到景区,下班后再去自家香椿棚忙活。

说起往事,他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我说:“草莓上市前,跟打仗一样,能把人累死。年轻时没出过力,一下子还不适应,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停了停,又说:“自己累一点,儿女就轻松些。”

其实,就算他不说,大家也都看出了他想把日子过好的心气。

我们说话的时候,他手里的活一直没停,看得出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工作带给他的不止是稳定的收入与安定的情绪,更是勇气与胆量。从前,他总跟人吹嘘自己在外面跑世界的见闻,那时的他虚弱、没底气。现在,他少言寡语,默默地为这个家庭尽心尽力,就算不说话,谁也不能小觑他。他也不需要用说大话装门面。

我知道昆明池周边几个村子,都发展了观光体验农业,比如采摘园。春节前,大棚草莓开始成熟,之后,各种时鲜瓜果陆续上市。3月的水果西红柿,4月的羊角蜜甜瓜,5月的樱桃,6月的吊篮西瓜,8月的葡萄,还衍生出了农家乐、民宿、烧烤摊、场地出租等各种形式的新业态。每个家庭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借助景区的人气,热火地过上了好日子。原先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数回来了,没干过农活的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土地,认真规划全新的生活。

三组老组长张广善的两个儿子,老大能说会道,人脉广,成立了建筑公司,承揽了昆明池建设的一些土方工程;老二不太爱说话,好动脑子。他看好有机蔬菜种植,摸索出了立体种养模式。种菜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养鸡除虫,鸡粪沤肥,还卖散养鸡蛋,收入也很好。

我小学同学张敏是个摄影爱好者,退休后在老家开了摄影工作室,一年里多数时间奔走于全国各地采风,参加影展和短视频展演。但她朋友圈里发的最多的,还是昆明池、沣河两岸的风景,还是劳动的人。她用一帧帧照片记录了家乡变化,也记录了自己丈量过的大地、仰望过的星空、聚焦过的田野。张敏说:“刚开始就是个人爱好,想着打发退休时间。现在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把这些图片保存10年、50年、100年,让后来人看到我们经历过的岁月,想想就感动,就忍不住落泪。”

还有更多普通人,眉宇间的劳累掩盖不住心里的光。他们都是怀抱光明的人,也是光芒制造者。



蓝天映照的昆明池水,如一块硕大的祖母绿,让我总是浮想这片土地喧闹过、也荒芜过的从前。我想得更多的还是它未来的图景。昆明池,从农耕文明中突围而出的现代田园休闲新区域,时尚美学与古老气质融合的高端城市花园,是人与自然嘶吼对抗后的和谐共生,是人与自己握手言欢后的透彻。我不愿叙说其中曲折的过程,不用遥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不必怀想周秦汉唐的水起水落,无意赞许此刻昆明池里的每一尾鱼、水面上的白骨顶鸡、绿地中的草木,我也无法认识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我知道,与昆明池比邻而居,他们便具备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便具备了辽阔的视野与浪漫情怀。我见证了他们从传说走进现实、从艰辛走向富足、从烟火走向诗篇的过程,我还将见证他们从此刻走向明天的又一程。

【作者简介】赵剑颖,女,陕西西安人,1971年生人,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协会员。散文作品发表于《广西文学》《美文》《百花》《延安文学》《中国绿色时报》《作家文摘》等,出版诗集《向光而生》《秦岭,陡立的思想》《沉积,塬》《在秦都》《唤醒与回归》5部。

“乡风文明 美在西咸”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文化作品征集公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