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通讯员 李苏丽
“王先生,小李刚步入社会,管理方式是否可以更人性化?”
“小李,换位思考下,如果员工频繁迟到影响客流,作为创业者,你是否也会焦虑?”
在繁华的陕西省西安市钟楼·南门商圈人潮涌动的街巷间,一家小店内,钟楼·南门商圈调委会调解员董军奇正在调解一起劳务纠纷。
今年4月,小李通过招聘平台入职辖区一个体餐饮店,双方约定一个月为试用期。然而,因小李工作期间多次迟到、服务态度消极被店方认定为“怠工”,试用期未满即被辞退。双方在结算劳务报酬时发生激烈争执:店主王先生认为小李工作表现未达要求,仅愿支付约定工资的70%;小李则要求按合同支付100%工资。
多次协商无果后,双方于5月3日向钟楼·南门商圈调委会求助。
董军奇受理案件后,采取“背对背调解+现场对焦”双线并进策略,分别约谈当事双方,摸清矛盾核心,并普及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知识,同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王先生坦言“扣薪确有赌气成分”,小李也承认“工作态度需要改进”。
经三小时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王先生按实际出勤天数支付约定工资的85%(共计4000元),当场支付。调解员同步出具《调解协议书》,并建议王先生完善考勤制度、规范用工流程,避免类似纠纷。
“本案中,调解员通过‘法律刚性+人情柔性’双轨并行的策略,既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又体谅小微商户经营压力,彰显了基层调解‘润滑剂’作用。一场因迟到引发的劳务纠纷,在调解员的专业斡旋下化干戈为玉帛,这不仅是法与情的平衡艺术,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碑林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