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4月下旬,云南省“沿着边境看药监”媒体行采访活动在普洱启动。
活动由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云南法制报、中国医药报开展,组织新华网、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网等媒体深入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的思茅、澜沧、孟连、江城、宁洱、景洪、勐腊等地,围绕边贸、药品通关、药材种植、药企发展、民族群众共享药品监管成果等内容,聚焦药材种植与产业化发展、边境口岸三级联动监管在药监领域的成效及药物警戒、化妆品地方抽验、傣医医院建设发展、中老边民互市点药品排查、州药检院建设发展等工作亮点,通过深入挖掘报道,宣传展示边境地区在“两品一械”监管方面取得的成果。
此举是继去年到大理、丽江、迪庆、保山等开展两场“云南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显成效”媒体行采访活动后,今年推出的又一重磅采访活动。
从即日起,本报开设“沿着边境看药监”栏目,集中报道此次媒体行采访活动,提升活动的影响力。
普洱市药物警戒中心工作人员
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械安全专项技术服务
2020年、2021年、2023年,普洱市药物警戒中心被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评为“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优秀单位”;2021年,被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彰为“全省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先进集体”;2022年,被云南省药监局评为“州(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成效突出单位”……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能获得如此多的殊荣?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日前,记者随云南省“沿着边境看药监”媒体行采访团,深入普洱市药物警戒中心,围绕该中心的成立背景、队伍建设、工作成效等,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了解。
据介绍,2021年,为搭建以药品安全风险防控为引领的药物警戒体系及药品专业化队伍,为普洱市的药品监管工作科学化、精准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率先在全省挂牌成立首家州(市)级药物警戒中心。该中心源于2012年普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设立的普洱市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监测中心。
“依托药物警戒中心,我们建立起市、县(区)两级药物警戒网络。”普洱市药物警戒中心主任李文华告诉记者,该中心未成立前,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存在药品专业化队伍分散、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落实新时代“两品一械”安全监管工作中,曾面临处处掣肘的困境。如今,普洱市9县1区成立了“县级药物警戒中心”,有省级哨点医院1家、市级16家,市、县(区)两级药物警戒机构编制总人数超过50人,药物警戒工作成效得以大幅提升。
建立市、县(区)两级药物警戒网络后,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找准基层药品监管工作存在人少事多、专业人员缺乏等“痛点”精准施策,优化并制定了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建立起与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新时代药品监管工作相适应的市、县(区)两级药品监管专业化技术支撑体系,强化了药物警戒支撑工作。
为持续提升药物警戒监测效能,普洱市药物警戒中心充分发挥“联”字优势,主动加强与司法、卫健、疾控等相关职能部门常态化沟通与联系,构建监管部门、监测机构、报告单位等共同参与的监测工作联动机制和风险沟通机制。在队伍建设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物警戒能力培训工程,让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基层生根发芽,有效打通药物警戒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立足民族边疆地区的独特地域特点,构建法治建设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格局。
多年来,普洱市药物警戒中心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严格贯彻落实药品“四个最严”要求,创新构建“一体两翼”现代化工作体系。通过强化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化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完善风险监测评估机制、拓展安全用药宣教网络等系统性举措,持续提升药物警戒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推进普洱市药物警戒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普洱市药物警戒中心成立后,全市“两品一械”监测各项指标排名全省前列,多个风险监测信号被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采纳,多次应邀在全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不断为全面保障公众用药用械安全作出贡献。
“可以说,‘药物警戒+监督检查’让‘两品一械’监管工作更专业、精准。”李文华总结道。
记者 郑恒 施颖 谢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