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明清士绅的乡约实践,从唐宋科举精英到近代转型中的知识群体,中国士人始终是文明传承的脊梁、社会变革的推手与文化创造的灵魂。他们既在庙堂之上以笔为剑,参与国家治理与思想论争;又在江湖之远以学为舟,维系地方秩序与道德教化。士人的选择,映射着时代的脉搏;士人的困境,折射出文明的张力。

今天我们整理了14本以士人研究为主题的图书,从微观个案到宏观叙事,从政治参与到文化实践,以多元视角还原士人群体的立体图景。

(以下书目按朝代顺序排列)

汉魏之际士人德才观的嬗变研究


樊智宁 著

2023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28-2654-7

汉魏之际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型的重要时期,而汉魏之际德才观的嬗变在这一思想过渡转型时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曹操在东汉末年长期统治中原与北方,并且实际掌握朝堂的政治话语权,其用人思想亦逐渐贯彻至朝堂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代汉之后的曹魏政权以及其后兴起的司马氏政权,皆与当时中原各地的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曹操的“求贤令”尽管只有寥寥数百字,却具有重大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意义。它不仅是汉魏之际德才观嬗变的提炼,也是汉魏之际德才观嬗变的催化剂。本书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思想比较以及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以曹操的“求贤令”为中心,对汉魏之际德才观的嬗变展开研究。

居乡怀国: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


黄宽重 著

2024年3月出版

ISBN:978-7-5228-2954-8

本书透过《漫塘集》等多样史料,描绘了南宋士人刘宰丰富多姿的生命世界。刘宰长期居住于临淮镇江,该地在南宋时期跃升为国防与转输重镇,但边区社会也因此承受着莫大压力。刘宰以乡贤身份,既努力推动多次社会公益活动,更积极串联官府与乡亲,凝聚群力以化解地方困境。刘宰的作为体现了士人的社会实践,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家国情怀。作者由个别人物和地区的微观研究出发,剖析环境与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建构出更完整的南宋社会样貌,试图从与过往不同的视角理解南宋在中国历史转型期的关键地位。

陆游的乡村世界


包伟民 著

2020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6829-8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展现了: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亡宋流人家铉翁研究


闫雪莹 著

2023年6月出版

ISBN:978-7-5228-1287-8

家铉翁(1213-1298?),号则堂,世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即南宋投降的三天前,他与文天祥同时受命于危难,被委以签枢密院事。宋廷颁布降诏,惟他拒绝署名,而后作为五祈请使之一,被押解大都。元欲尊以高官,他义不二君,被圈禁河间(今河北河间),遂以《春秋》教授弟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成宗即位,感佩其志节,特放归蜀。时已年逾八十,羁困北方长达十九载。家铉翁著述现存《则堂集》六卷、《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几乎全部完成于羁北时期。作为宋亡之际的爱国士大夫,家铉翁不以文学家著称、不以学者地位彰显,而以气节最为当时及后世所称道。若把家铉翁放在整个宋代文学史中,他确实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从他为南宋终结所作的人生选择,从其志节人格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来看,家铉翁本身确实非同凡响而且饶有深意。

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冀小斌 著
彭华 译

2024年10月出版

ISBN:978-7-5228-3175-6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凭借多卷本《资治通鉴》家喻户晓,也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闻名。这是首部用英语撰写的关于司马光从政和思想的著作。冀小斌博士追溯了司马光的宦海沉浮,分析了其保守思想的优势。冀博士的研究为读者理解宋代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和雄心勃勃的改革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文笔生动,但又不失学术性。严谨的史料钩陈、史实辨析,辅之以轻松有趣的轶事,不仅有助于说明本研究的分析要点,还使其读来引人入胜。

塑造宋代历史:史料与叙事


[美]蔡涵墨(Charles Hartman) 著
刘云军 译

2025年1月出版

ISBN:978-7-5228-3296-8

在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书残存至今的主要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了我们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国的基础。通过分析其中作为宋朝政治话语产物的叙事,蔡涵墨全面介绍了这些文本以及围绕其编纂的政治环境。他从这些史料中提炼出“宋代历史的宏寓”,并认为这些史料里嵌入的叙事,反映了儒家的士人治国理念与宋朝廷偏向于技术官僚治国模式之间的张力。这种对历史编纂和知识生产过程的描述,阐明了官方历史书写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意义深远。

元初“中州士大夫”与南北文化统合


求芝蓉 著

2020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6521-1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的分裂,但实现文化、心理认同上的真正统合,是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本书的研究取径跨越文、史,提出“中州士大夫”概念,揭示了北方在唐以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曾经存在的主动性,基本厘清了从金朝中期到元朝中期,汉地北方、南方文化统绪流变的基本线索,分析了南北士人精英围绕“文”与“道”的思考、论辩、交流和融通,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元朝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实现士人精英在国家认同上的转变。

海宇混一:元代的儒学承传与文坛格局


罗海燕 著

2019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3598-6

本书探讨了元代儒学学派与诗文流派之间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部分,对南宋金元时期学术变迁与派别分化、学术与诗文的联动、理学门派传承与诗文流派的生成加以宏观性论述;同时重点考察了许衡与元代中州文派、刘因与元代北方文派、许谦与元代金华文派、李齐贤与元代高丽文派等的儒学承传和文学创作。下编为考证部分,汇辑了元代高丽士人李齐贤研究资料,并考撰了“元代中朝(韩)越日间文学活动编年”。

元末士人危素研究


肖超宇 著

2020年5月出版

ISBN:978-7-5201-6414-6

元代人物历来受到学界关注,本书所考察的士人危素,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危素(1303-1372),字太朴,号云林,江西临川人。他以文学著称,却因身仕元、明二朝备受后人争议。本书详尽探讨了危素的家世、生平、社会交往与文化成就等内容,旨在从个案角度增进对元朝政治、文化以及民族交融的认识。

明代京畿士人家庭研究


范喜茹 著

2022年5月出版

ISBN:978-7-5201-9993-3

本书主要以明代京畿士人的传记资料为主体史料,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取向,将士人置于其日常所属的家庭生活空间中展开研究。明代科举鼎盛,科举入仕是明代士人一生生活的主轴,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妻妾等家人也在士人的不同生命阶段的家庭生活中参与其中。本书着重研究明代士人在科举仕进生涯中,家庭日常生活的经营和维系,探讨在家庭生活中士人与父母、兄弟、子女、妻妾等家人的互动情境,旨在尽可能全面、丰富地呈现明代京畿士人家庭生活的具体样态,进而探究明代京畿士人家庭生活的时代性、阶层性特点。

朝鲜朝文人林悌汉文学研究


谭轶操 著

2024年7月出版

ISBN:978-7-5228-3063-6

林悌是朝鲜朝前期著名的汉文学家。他性情刚直,诗风爽健,想象奇特,善于创新,以批判和讽刺见长,为朝鲜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此前,对林悌汉文学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厚,但遗憾之处在于,对林悌汉文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汉诗或小说的单篇作品方面,对其整体文学作品和其中蕴含的文学思想开展的研究则略显缺乏。鉴于此,本书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对林悌个人经历和整体文学作品的全面考察与分析,力图还原作家的思想全貌和总体特征,探究林悌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其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联,在整体上探索并明晰林悌在朝鲜文学史上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

有教无类:中晚明士人教化宦官行动研究


吴兆丰 著

2021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9329-0

随着君臣悬隔和宦官占据政治结构与权力运作的关键位置,明代中后期士人认识到宦官的显著政治角色,将影响皇帝的希望寄托在教化最能接近皇帝的宦官身上。本书从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教习机制、宦官教化用书编纂、镇守中官德政塑造等方面,论析中晚明士人教化宦官的具体行动与政治意义。由本书研究可见,明代中后期士人“得君行道”的理想并未衰退,经世之学并不因君权高涨与心学流行而无所表现;士人与宦官在政治文化中存在着遮而不显、隐而不彰的良性互动并日趋同一。这将为明代经世思想史和宫廷政治史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僧侣·士人·土官:明朝统治下的西南人群与历史


连瑞枝 著

2020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6939-4

本书是一部明代大理的地方社会史。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间)明军进入大理后,明朝在大理周边设置府州县和土司,以管理当地人民的大致过程。接着分三类人群,来描写明朝大理的山乡社会。一是僧侣,明朝通过在大理地区册封僧侣,招僧侣入京赐给头衔,兴建和扶植寺院庄园,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仪式秩序和宗教信仰,来笼络当地信仰宗教的人民。二是乡士大夫,明朝通过吸收当地读书人入京读书,参加国子监和乡试,来笼络当地读书人,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乡后,被任命为当地的学官,负责宣传儒学,并在当地编写符合明朝正朔的家谱、族谱,同时将佛寺改造为祠堂、乡贤名宦祠。通过这一套程序,儒学正统观念、正统祀典文化工程在大理社会得到传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间形成了政治平衡,他们在本地打击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服从明朝的统治,同时本地经济的货币化促进了山乡流动、经济发展、身份分流和阶层整合。西南大理最终被整合进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之下。

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


彭春凌 著

2024年1月出版

ISBN:978-7-5228-2650-9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因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以章太炎为切入点,来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某种全球史脉动。

1939:中国士人的知与行


陈旋波 著

2019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5703-2

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某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史或文学史,是惯常的研究范式。而该书另辟蹊径,通过对1939年中国士人知与行的微观史考察,揭示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创述、道义与担当,力图从经过精心择取的个案中表现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心迹与行迹,并借此寻找1939年这一特定年份的中国文化思想脉络。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李 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