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的史学课堂里,我们了解到石器时代,是以利用各种石头工具为显著标志的。
人类学界普遍认为,掌握石头工具的制造技术是人类起源的关键标志之一。一旦一个物种迈入了石器时代,这代表了该物种大脑的高级发育水平,具备了形成小规模社群、制造武器陷阱以及捕猎的能力,从而正式走上了地球生命链的顶峰。
约2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南方古猿掌握了石头工具的制造技艺,从而开始了他们的辉煌崛起,衍生出众多的人科亚种,最终,只有我们幸存,成为了今日的人类。
谁能想到,当年小小的石头砸击行为,竟会孕育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呢?
如果有人告诉你,地球上有某种猴子步入了石器时代,你会有何反应?是否意味着,像《猩球崛起》这样的科幻电影情节,即将在现实世界中上演?
我们人类,是否将被这种猴子所取代,失去万物之灵的地位?
科学家声称巴拿马的猴子进入了石器时代?
在2018年的中段,一则关于“巴拿马白面卷尾猴步入石器时代”的新闻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些标题党甚至还配以“科学家深感忧虑”之类的耸动副标题,似乎人类与猴子的战争即将爆发。但事实真的如传闻中那般神奇吗?
我们回溯到2004年,科学家们在巴拿马的一座小岛上考察时,发现了当地的白面卷尾猴正在用石头敲击坚果。
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因为猿类如黑猩猩使用工具已是屡见不鲜,毕竟黑猩猩的脑容量接近420毫升,与我们的祖先南方古猿相当,它们的聪明程度自不必说。然而,一般认为脑容量在300毫升左右的猴类并不如黑猩猩聪明。然而,世界各地的卷尾猴展现的石头使用技巧,却远超黑猩猩。
在南美洲生活的白面卷尾猴特别喜欢棕榈科植物的种子,但它们的牙齿无法咬破种子外壳。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们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的坚果破壳流程。
首先,它们会用牙齿去除种子外层的纤维质皮,然后将种子置于阳光下晒干,待外壳变得干燥易碎时,卷尾猴便会将其放在石头或树干的凹槽中,使用石头敲碎以享用美食。
这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并不是猴子的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技能。
一只小卷尾猴通常需要模仿成年猴子七八年之久,才能成长为敲击坚果的高手。科学家们通过一年的观察发现,这些卷尾猴花费大量时间选择石头,它们会细致地对石头进行分类和收藏,还会通过简单的叫声进行交流,甚至能够短暂地双足行走,其智慧水平远超其他猴子。
更有趣的是,科学家们曾在巴西挖掘出一座有3000年历史的遗址,发现其中有许多被精心收藏的石头。
然而,这些石头并非古人类留下的,而是古代卷尾猴的遗物。这表明,卷尾猴学会使用石头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之久。
这些研究结果一经公布,立刻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它们纷纷以夸张的标题报道,称猴子步入了石器时代,人类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但事实真的如此严重吗?
仅仅会用石头砸坚果,就能称之为石器时代?
一些学会用石头砸坚果的猴子,真的足以被定义为石器时代吗?这些制造噱头的营销号是否过于轻视250万年前我们直立人祖先的智慧?
自然界中,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的动物比比皆是。例如黑猩猩,它们不仅会用石头砸坚果,还会用木棍钓蚂蚁吃。乌鸦亦是如此,它们在观察人类投喂后,甚至学会了将面包屑投水钓鱼。
更著名的例子是海獭,它们偏爱海胆为食。为了打开海胆的硬壳,它们会仰面躺在海面上,把石头放在胸前,用海胆砸击。甚至连鱼类中的猪齿鱼都学会了使用珊瑚碎片作为工具。无论是鸟类、鱼类还是灵长类动物,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不胜枚举。
如果上述动物都能被定义为文明,那么自然界将有太多动物步入了石器时代,甚至可以被称作“珊瑚时代”。我们所定义的石器时代的门槛绝非如此之低。
何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上对人类文明的分类术语。
在石器时代之后,人类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从而进入了农耕文明。即使在原始而基础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的技术也远超那些历经数百万年演化的猴子。
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并不只是简单地砸砸坚果,而是发明了打制石器。他们选用硅质岩石如燧石作为原料,通过石头间的相互敲击,制造出贝壳状的尖锐剥落口,形成锋利的切割面。这是一项真正的技术活,即便现代人手持一堆燧石,无人教授,也难以打制出合格的石器。
而且当时石器的种类已相当丰富,包括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和球状器等。
尖状器有双刃或三棱形的尖端,可用作穿孔或箭头;刮削器如刀片般锋利,适合精细切割;砍砸器是斧头等工具的总称,可用于砍树、砸碎动物骨骼等;雕刻器则是小型的石器,专门用于雕刻木头;至于球状器,至今用途未明,可能用作投掷的石弹武器。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精加工木头的技术。他们不仅可以用长矛等武器狩猎大型动物,还能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如竹篮等。虽然木头不易保存,致使旧石器时代留下的多为石器,但可以推断,当时人类的生活远超砸坚果的层次。
此外,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用火,他们会用火烹饪食物,享受着安逸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古人类甚至学会了加工玉石和骨器,并开始培养艺术细胞。最终,他们慢慢学会了制作陶器。
实际上,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学会用火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现代人眼里,烹饪似乎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然而,如果你了解到人类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在进食上花费时间最少的物种,你会有何感想?
或许有人会辩驳,自己总是零食不断,怎会用时最短?实际上,看看自己圆润的肚子便知,人类的饱腹感来得更快、更持久,这使得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发大脑。
相比之下,其他动物总是处于寻找食物或消化食物的状态中,它们的能量消耗巨大,没有闲暇去思考和创造。
只有掌握了用火,人类才得以享受熟食,从而拥有了更多开发大脑的时间。《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进步与古人类闲暇时的交流有关。
如果没有闲暇的社交,人类的社交能力将和猴类无异,只关注食物与繁衍。
更重要的是,用火使人类的消化系统负担减轻,牙齿和咬合肌逐渐退化,为大脑腾出了更多空间。肠道功能的减弱,使得更多能量供应给了大脑。因此,真正的智慧之光并非是学会使用石头,而是掌握用火。
如此看来,这群卷尾猴的智慧远未达到文明的程度。科学家们的报道,仅仅是它们会使用石头,而非它们进入了石器时代。实际上,若要论地球上哪种动物最可能进化出智慧,那非倭黑猩猩莫属。它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人类。
美国科学家曾培养一只名叫“潘班尼莎”的倭黑猩猩,它展现出的智慧超乎想象。
尽管它不识字,却能理解3000多个英语单词,通过电脑触摸屏与研究人员进行简短交流。但其交流并未达到外界传言的程度,它无法将单词组合成完整句子。
例如,它会指出“我”和“苹果”以表达意愿,却无法表达出“我想要苹果”这样的句子。名词对它而言容易理解,但需要抽象思维的谓语和状语则超出了它的理解范围。
此外,倭黑猩猩展现出类似人类的情感表达,甚至有可能被教会用火烹饪。
然而,这仍然与石器时代相去甚远。即使有倭黑猩猩掌握了用火的技能,没有复杂的语言传承技术,它们也无法将知识传递给后代,建立起更复杂的文明。更重要的是,地球已为人类所广泛开发,留给其他动物发展的空间已然有限。
因此,除非人类因某种原因消失,否则其他动物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智慧。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