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的南亚空战,以巴基斯坦空军歼-10CE战机击落3架印度阵风战机的结局,向全球展示了中式装备体系的代际优势。这场空战最讽刺的对比在于:法国达索公司标价2.4亿美元的阵风战机,在配备霹雳-15E导弹的歼-10CE面前,竟未发射一弹便遭击落。

歼-10CE的KLJ-7A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达200公里,比阵风的RBE2-AA雷达多出80公里。1200个氮化镓T/R组件对阵法方838个砷化镓组件,形成降维打击;霹雳-15E的200公里射程完胜阵风搭配的“流星”导弹(150公里),且中国对镓金属的出口管制战略掐住西方军工命脉;歼-10CE作为解放军二线装备,其背后是空警-500预警机、北斗导航和全域作战系统的支撑,而印军仍停留在单机对抗思维。

事件发生后,平日聒噪的台湾绿媒陷入长达24小时的“技术性静默”。台军此刻的集体沉默,源于其装备体系的全面落后——144架F-16V的AN/APG-83雷达性能不及阵风,幻影2000探测距离仅为歼-10CE的三分之一。更致命的是,解放军现役歼-20、歼-36六代机与PL-21导弹组合,已形成4000公里杀伤半径的绝对优势。


台岛内长达24小时的“集体失语”,是多重叙事崩塌的集中体现。绿媒紧急撤下“幻影2000封锁海峡”的旧稿,转而炒作美军F/A-18坠毁事件;台军参谋本部电话整日占线,基层官兵热议“F-16V能否撑过首轮打击”;PTT论坛热帖《我们买的真是“护岛神山”吗?》24小时内获50万点击,揭露台军采购F-16V单价暴涨至1.2亿美元的内幕。

这种心理冲击的本质,是台湾社会“信息茧房”的破裂。过去三十年,台当局通过三大话术维系虚假安全感。将二手F-16包装成“歼-20克星”;炒作“解放军导弹打不准”“战机生锈”等谣言;臆造幻影2000可封锁台海空中走廊。

而歼-10CE对阵风的碾压,恰似一柄刺破谎言的三棱镜,让岛内民众突然看清:台军每年5762亿新台币防务预算,实为向美日缴纳的“认知税”。

面对空战冲击波,赖清德紧急否认“脱陆入北”主张,暴露其战略困境。台积电对美投资累计1650亿美元,换来的却是美国关税壁垒和“美积电”空壳化;美国对台军售的F-16V单价三年内暴涨30%,且交付时间延至2030年后;政治大学民调显示,“永远维持现状”支持率三个月内暴跌11%,80后群体67%要求重审两岸关系。

赖氏“变脸”的本质,是“台顽固”势力战略欺骗性的彻底暴露。从“倚美谋独”转向“危机管控”,试图降低大陆武力解决意愿;用“布局全球”替代“脱陆入北”,掩盖经济脱钩失败的事实;通过“暂缓攻击大陆”表态,为后续勒索更多美援制造筹码。

但歼-10CE的实战表现已撕开“台顽固”底牌——当解放军二线装备即可碾压西方顶级战机,所谓“以武拒统”早已沦为政治行为艺术。


空战背后的半导体博弈更值得深思。中国控制全球90%的镓产量,氮化镓组件成为新一代雷达核心,直接瘫痪西方军工升级路径;台积电3纳米制程虽仍领先,但大陆中芯国际14纳米氮化镓芯片已实现歼-10CE雷达量产;北斗导航系统定位精度达0.1米,支撑霹雳-15E实现“A射B导”,而台军GPS信号战时可能遭美方切断。

这场空战昭示的新秩序是:‌军事优势已从单一装备竞赛,转向“材料-制造-体系”三位一体的生态战争‌。当台当局还在为获得美制“海马斯”火箭炮沾沾自喜时,解放军依托稀土管制、芯片突破和作战云系统,正书写着21世纪“制智权”战争的新范式。


台岛内24小时的集体沉默,恰似1840年鸦片战争前夜清廷的“天朝迷梦”。当歼-10CE的尾焰照亮南亚天空,台湾社会终将认清两个现实。160公里外发射的霹雳-15E,不会因“两国论”改变弹道;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解放军绕台巡航,海峡两岸的命运始终系于民族复兴进程。

这场空战最深远的意义,或许在于它用钢铁与火焰的语言宣告:两岸统一的倒计时,已从技术代差转化为政治自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