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北京吉坤律师事务所
“赔钱就能保命?”这是许多人对刑事案件中“谅解书”的误解。谅解书是否真能成为“免死金牌”?法院如何权衡被害人家属的谅解与法律正义?吉坤刑事律师结合真实案例和法律分析,为您揭开谅解书在死刑案件中的真正作用。
一、谅解书的法律定位:酌定情节,非“免死金牌”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谅解书属于量刑的酌定情节,即法院在法定刑范围内酌情考虑的因素,但不会改变罪名和法定刑幅度。
⚖️法律依据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暴力犯罪,法定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案件,若取得谅解,法院可酌定从轻处罚;但对危害公共安全、手段残忍的案件,即使有谅解书,也可能从严处理。
⚖️量刑规则
积极赔偿并取得谅解的,最高可减少基准刑40%;未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减少20%。
例如: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中,若基准刑为死刑,取得谅解后可能改判死缓或无期徒刑。
️律师提示:谅解书的作用与犯罪性质、社会危害性直接相关,绝非“花钱买命”的通行证。
二、真实案例:谅解书如何影响死刑判决?
案例1:杀妻案中的“亲情救赎”
2021年,史某某因婚姻矛盾杀害前妻,一审被判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时发现:
双方家属达成调解协议,共同抚养遗孤;
史某积极悔罪,其父赔偿2万元并取得被害人父母谅解。
最终:最高法未核准死刑,改判死缓。
关键点:婚姻家庭矛盾+未成年子女利益+真诚悔罪,促使谅解书发挥实质作用。
案例2:谭明明醉驾案的争议
谭明明醉驾致2死1伤,因部分家属拒绝谅解,案件陷入僵局。法律界分析:
若仅部分家属谅解,法院需综合全案社会危害性判决;
谅解书在此类危害公共安全案件中作用有限,可能仍面临死刑。
启示:谅解书的效果因案而异,被害人态度统一、社会矛盾缓和是重要前提。
三、这些情况谅解书可能无效!
1️⃣涉黑恶案件
即使取得谅解,法院仍会严格审查赔偿款来源(是否涉赃款)、是否真实自愿,并评估量刑平衡性。
2️⃣手段特别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例如以极端方式致人死亡或危害公共安全,谅解书难以突破“罪行极其严重”的死刑标准。
3️⃣谅解书真实性存疑
若存在胁迫、金钱交易或虚假谅解,法院将不予采纳,甚至加重处罚。
四、如何正确争取谅解书?
1️⃣时机与诚意
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尽早沟通,赔偿需体现悔罪诚意而非“交易”。
2️⃣证据留存
保留赔偿凭证(如转账记录、收条),证明资金来源合法。
3️⃣法律程序配合
通过律师或调解组织介入,确保谅解书内容合法有效。
4️⃣全面量刑辩护
结合自首、立功、初犯等情节,形成从轻处罚的综合依据。
结语
谅解书不是“免死金牌”,而是法律赋予的人性化裁量空间。其作用取决于犯罪性质、社会危害性及悔罪诚意。对于被告人,积极赔偿与悔罪是基础;对于公众,理性看待司法权衡,才能维护法律权威与社会公正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