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上的壁画,跨越千年岁月保存至今,是我们审视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这里既有汉唐的文化印记,也有浓重的宗教身影,甚至还记录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交融。

其中,关于西夏的诸多记录,颠覆了大众对少数民族的认知。

有两幅壁画的内容,更是给出了宋朝攻打西夏屡屡失败的原因。

那么这两幅画的内容是什么,又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呢?



锻铁图

在榆林窟第3窟,有一幅有关于锻铁的壁画,呈现的是人们制作铁具的过程。

起初,很多人认为这幅图中画的是汉人。

但是经过仔细甄别,才发现是西夏锻铁图。

在这幅画中,有两个铁匠分立打铁台左右,单手持工具,高高举过头顶,一副即将落锤砸击的情态。

铁匠打铁的画面占了壁画的大部分。

在铁匠旁边则立着一个大风箱,一名工人正在拉动风箱,显然是在制造风势,辅助锻铁。

让考古学家意外的是,这幅图中的风箱是双木扇规格,经核实,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双木扇鼓风器的资料。

可以想见,西夏虽为少数民族,但是在锻铁技术上,其实已经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



以前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就是跟着牛羊来回迁徙,偶尔南下抢掠粮食,锻铁图则是有力的回击了这种固定思维。

事实上,西夏的冶炼及锻铁技术十分高超,制作出来的武器也非常受欢迎。

在《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一书中,西夏人锻造的剑被称为夏国剑,而且夏国剑的名声很大。

宋人认为这种铸剑配得上“天下第一”的名号,晁补之更是用“试人一缕立褫魄”来凸显夏国剑的锋利。

而宋朝第九位皇帝宋钦宗,因为喜欢西夏铸造的剑,还专门找了一把随身携带。



除了鼎鼎大名的夏国剑,一种名为瘊子甲的防具同样非常受欢迎。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过这种瘊子甲。

据说宋朝名将韩琦魏为了测试这种防具的效果,在五十步的距离外用强弩射瘊子甲。

尝试了几次后,瘊子甲一直没有被穿透,而箭矢却被瘊子甲的空隙划伤了。

此外,西夏还发明了冷锻法。

即通过冷水降温的方式,提高武器的钢化强度,间接提高了西夏的军事实力。



犁耕图

在古代,汉族的农业水平一直很高。

从周朝起,农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农作物,无论是农业技术还是从业人员数量方面,都优于其他民族。

在敦煌诸多壁画中,关于古人进行农耕的画作有很多,其中既有汉人农耕图,也有少数民族农耕图。

这些珍贵的壁画,让我们得以更加细致的探索古人的世界。

同样是在榆林窟3号,大量关于西夏的农耕壁画,如画卷一般呈现在世人面前。



《犁耕图》是其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一幅。

画中男子微微探身,一只手向上扬起,举着鞭子作抽打状,另一只手牢牢扶着犁。

而在犁的另一端,是两头闷头前进的耕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犁是直辕犁,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接近淘汰,大多数西夏人使用的是更先进的曲辕犁。

《犁耕图》的出现,意味着西夏正在或者基本完成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



除此之外,敦煌石窟中也有《酿酒图》《舂米图》等珍贵画作。

根据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资料,西夏十分重视农业,不但大量引进中原的农作物,还深入学习了水利灌溉方面的技术。

其中,在银川平原进行引黄灌溉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由于西夏的畜牧水平较高,所以在转向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大量马和牛可供驱使。

比如上面提到的《犁耕图,就一下配备了两头牛犁地。

如果是在中原地区,底层农民是怎么也凑不齐两头牛同时耕地的。

产业模式的转变,让西夏人收获了大量粮食,诸如西夏“国官窑”“御仓”等储粮设施中,可储存百万石粮食。

西夏人不但掌握了诸多汉族的技术,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精进。



总结:

公元1038年,西夏国建立。

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宋、辽、西夏、金之间进入了不断纠缠的阶段。

在这段混乱的历史中,大宋从未真正征服过西夏,其深层次的原因有很多,不过从敦煌壁画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