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点的什么啊? ” 晚上 10 点半,小柔一脸困惑打开送餐机器人的肚子。五一假期,我俩在经历一整天景区暴走后,双双精疲力竭,倒在了酒店床上。
“两份金针菇菠菜”。” 我跳起来去接,“这两天咱胡吃海塞的,我可能蔬菜摄入量不足,又貔貅附体了。”
然而不知是不是我话有封印魔力,小柔拿外卖袋的手突然停住了,一脸震惊地看着我,脸上写满“大半夜的专门点蔬菜当泻药吃,可太奇怪了”。
●金针菇菠菜,中国人自己的纤体菜
“那我下午买羽衣甘蓝苦瓜纤体瓶的时候,你干嘛不一起?” 回过神来的小柔坐回床旁,看着我吞嚼着金针菇。“你那会儿要的话,我还能用那个第二杯五折的券,比单买便宜5块钱呢!”
唉,不知道她是真不懂,还是装不知道。我这份满当当的新鲜金针菇菠菜,打完折3块9一份,两份起送加跑腿费也才11块。她那杯什么渣都没有的羽衣甘蓝苦瓜,不仅加了甜度爆表的葡萄,还要20块钱——且不说是不是真能清肠,这价格在菜场,能买好几公斤苦瓜、羽衣甘蓝了!
“拒绝消费陷阱,从我做起”,我风卷残云地吃完第一盒金针菇菠菜。“羽衣甘蓝这种智商税,我不要交。”
我是在家种过羽衣甘蓝的。
五年前,一个要好的美籍邻居小姐姐因工作离开中国,临行前将几盆植物托付给了我。她说这里面最难养的是莳萝,水不能多不能少,要散射光,要冷热适宜;最好养的是那盆看起来穿了绿色羽毛衣服的羽衣甘蓝,“你放个阴凉地就行,它几乎不用管,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
那是我在北京比较快乐的时光。我跟这个外国小姐姐经常一起在家做饭。她喜欢种菜,也是她教会我羽衣甘蓝这个超级食物怎么吃。“它不太好吃,做沙拉你需要用力揉它,把它揉到没有那么粗糙,再混其他叶子。”
她说在美国历史上,这个菜主要是南方黑人家庭吃得比较多,因为羽衣甘蓝量大易得口感差,不是什么矜贵的东西。但近几年变了,营养学家挖掘出它营养价值高,于是又火了回来。
为了更好照料新植物,我也顺着好奇心,做过些了解。原来羽衣甘蓝原生地中海,是十字花科甘蓝属包菜家族的变种,全属都可食用。因为抗冻,省水,耐活,成为中世纪欧洲老百姓在几乎没蔬菜可吃的冬季主要新鲜维生素来源,地位有点像北方冬季的大白菜。
可惜中国不缺这种蔬菜,所以哪怕它在欧洲存在了2000多年,我们也从没有想过引进它。真正开始大面积种植,也是因为它毋需打理的观赏价值。北京园林绿化局2019年的一篇文章里就写过:
“羽衣甘蓝…整个植株形如盛开的牡丹花… 因其株形美观,耐寒性极强,容易栽培,特别是观赏期长,冬季11~12月,其他园林植物落叶枯萎时仍表现出迷人色彩… 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不可多得的绿化美化植物。”
几次我和小姐姐一起去长安街骑行,她就指着路边那堆成花的盆栽说:你们好奇怪,羽衣甘蓝都不拿来吃,拿来装饰马路。我记得自己还乐呵呵地回复:那必须的,中国人自己的蔬菜品类那么多,看不上鬼佬们的羽衣甘蓝。
她回国以后,这株羽衣甘蓝果然如她所料,日渐壮大。当然也的确因为不太好吃,我几乎没怎么动过要吃它的念头,偶尔拿它跟黄瓜芹菜榨汁,觉得口感涩涩的。最终这盆礼物,因为我忙碌起来疏于管理而发黄枯萎了。
我一度以为,这大概就是我与羽衣甘蓝的缘分了:生命中的过客,马路边的萍水相逢。毕竟中国蔬菜选择这么多,不缺一个羽衣甘蓝。我再没想过,它会以西方高级蔬菜的身份,气势汹汹地以天价杀进中国打工人的世界,闯进我的身边朋友的日常生活。
“可它这绿绿的颜色,看起来真的很健康啊!”小柔有点不服气她最近喜欢的这种饮料被我戳穿真相。
“我之前看老外写的菜谱书里,可都在说羽衣甘蓝有多好,好莱坞电影里那些白人中产也在吃,它肯定是足够健康才能获得这么多的拥簇!”
小柔回忆,去年是她第一次喝,当时某茶品牌找到她最喜欢的健身博主帕梅拉代言了一种绿色瓶子的“奶茶”,“看起来觉得就很健康的样子,好像喝了就能立刻瘦。” 于是她忍不住跟风试了一下。“名字叫类似夺冠纤体瓶,除了羽衣甘蓝,还有苦瓜。我也是纠结了好久。你知道,我这辈子都没主动碰过苦瓜,居然主动买了有苦瓜的饮料。我自己都觉得是不是那根线搭错了。”
终究被好奇心战胜的小柔,也在奶茶店的猛烈广告宣传攻势下,第一次品尝到羽衣甘蓝的滋味:“清清甜甜的,没想到苦瓜和羽衣甘蓝一起打汁有种青草味道,清新还解腻,好像肠道立刻会被打通。” 那次以后,小柔说自己不仅对苦瓜改观,也对羽衣甘蓝这种蔬菜有了莫名的好感。“还有很多健身博主都说,羽衣甘蓝是超级食物,营养非常全面。”
小柔也买过这个蔬菜,回家依葫芦画瓢做沙拉。但试过后才发现,这东西被做成果汁是有原因的,“感觉自己是个山羊,在啃一个老到咬不动的硬草皮”。所以她果断的放弃了把羽衣甘蓝作为生食菜沙拉的午餐减肥计划,回归榨汁队伍里,“至少榨汁后,我能做到每星期坚持喝!”
再等到今年各大奶茶店相继推出不同的“羽衣甘蓝纤体瓶”,小柔早已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哪个品牌更好喝我可太知道了。我觉得今年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在奶茶社交的时候,将奶茶替换成羽衣甘蓝纤体饮。”
我研究过小柔给我推的几家羽衣甘蓝青汁成分表,里面含糖水果的比例几乎无一例外的高,想不好喝几乎不可能。某书的大数据也经常回给我推这些奶茶店员的“叫苦不迭”的帖子,说原来只是每天暴打柠檬变成麒麟臂,现在不仅要做饮品,还要清洗切配蔬菜做“饲料”,感觉自己找的不是简单不费脑的兼职,而是在成为牛马饲养员的路上一路被迫深造。
“对了,现在盒马有那种不到 10 块钱的羽衣甘蓝水果杯,全部切好洗好,自己用榨汁机一榨就可以喝上大半天。我在家都喝了几个星期了,快看我现在腰是不是细一点了!”小柔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但我有种感觉,小柔并不是真的爱上了羽衣甘蓝的味道。真实的羽衣甘蓝,就像小柔自己说的,“微酸略苦,粗糙费脸,吃起来感觉自己像个啃草的山羊”。但看着她快乐的模样,以及这次出行对羽衣甘蓝汁的信任,我也不忍心再多说什么。
第二天,我和小柔出去吃饭。看着菜牌我突然想到小柔的羽衣甘蓝汁,让老板加了份炒芥兰。
绿油油的芥兰一端上来,我就看到小柔眼神闪过一丝惊讶:“点它干嘛?” 我解释说这就是羽衣甘蓝在中国的亲戚,各方面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超级”成分不输羽衣甘蓝,口感还更润,比干巴的羽衣甘蓝好吃很多。
但小柔夹了两筷子以后就放下了:“不好吃,后味苦苦的,纤维又多,你爱吃你多吃点,我就算了。” 我没说话,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吃了半碟,这家芥兰炒的时候还放了猪油渣,入口还是挺香的。
吃完午饭,小柔照例在一家奶茶店门口停下,她默契地没有再问我要不要,而是为自己要了一瓶“纤体瓶”。烈日下的上海街头,看着服务员秒速递来的,这次的羽衣甘蓝汁里还加了白柚粒和奇亚籽,看起来“健康”元素又多了些,我似乎有点明白,芥兰输在哪里了。
输在了没有话题,不够新奇。
在西方,羽衣甘蓝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六边形战士,蔬菜世界的“超级食物”,但那是因为欧美很多国家本身蔬菜品类有限。我们国家可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蔬菜大国,从南到北,能找出不下数十种比羽衣甘蓝抗打的蔬菜,光菜市场里最常见的苋菜,维生素A含量就是羽衣甘蓝的几十倍,农村地里随处可见的红薯叶的膳食纤维,也在它两倍以上。还有中午那盘芥兰,草酸含量更低,对心血管和消化系统更友好,更适合日常大量食用。
但它们太常见了,以至于完全得不到支持。我相信如果有一天奶茶店推出“芥兰苦瓜青汁”,市场反应肯定不会像此刻那么热烈,甚至可能讨伐连连。
羽衣甘蓝赢的不是健康,而是新奇。
小柔是个对世界一直有好奇,愿意敞开怀抱探索的女孩,她或许并非盲目跟风,只是想通过食物去更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毕竟如果同时这种食物还能让自己身体更健康,让自己在每次和同事一起的“奶茶社交”里摄入的热量更低一些,为什么不给这种新概念食物一个“五星好评”呢?
相比于中餐馆里一盘中式炒蔬菜,景点前举着绿意昂扬的羽衣甘蓝健身瓶,美美的凹个造型拍照,朋友圈点赞的确也会来得更多。
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起昨天晚上那只要3块9一份,下意识被“无视”的菠菜金针菇;或者中午火候到位,营养均衡的炒芥蓝。它们服务了中国人一辈子,几辈子,但在这场关于健康的商业大战里,全然丢失了姓名。
我们真的需要羽衣甘蓝么?我们明明早就拥有了自己的健康滋味呀!
本期作者|季迟邦
编辑|梅姗姗、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梅姗姗、小红书@路人甲的卖菜日记、@是恰恰啊、@懒洋洋的日子、@猕猴桃本猴猴、@喜茶、@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