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剧《六道图》剧照席满惠 摄


▲ 扬剧《郑板桥》剧照 席满惠 摄

罗周说,18年来,用生命去拥抱戏曲,是她不后悔的选择。“我甘愿舍弃世俗生活,探索戏剧宇宙。虽然没有像爱家人那样专注地去爱一个丈夫或孩子,但我却以同样深切的情感爱着整个世界。”

从探讨人性与命运终极命题的昆剧《六道图》,到以扬剧质朴风格还原“扬州八怪”文人风骨的扬剧《郑板桥》;从关注历史书写与女性权力复杂关系的秦腔《无字碑》,再到探索戏曲与视觉艺术交融的闽剧《幻戏图》……6部横跨南北剧种、题材各异、风格绚烂的作品,于春花烂漫的4月齐聚北京,一次次惊艳了“挑剔”的京城观众。

这些作品皆出自“80后”编剧罗周之手。

罗周,无疑是当下中国戏剧界极具创作活力的青年剧作家。2007年自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毕业后,罗周成为当时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最年轻的编剧。10余年来,她笔耕不辍,创作戏剧作品140余部,其中110部被搬上舞台,3次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6次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奖。其在戏曲创作领域的突出成绩和独特风格,被评论家誉为“罗周现象”,引发戏剧界热议。

“罗周是时代孕育的、党培养出来的、人民呼唤出来的一位优秀的文艺家。她的创作为文艺工作者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榜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表示,罗周作品的成功实践既培育了新时代的戏剧人才队伍,也培育了新时代的作品和观众,还滋润了新时代正在成长的人民的戏剧批评家。她重视对文学作品营养的吸收,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以戏剧为载体,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罗周曾说,戏剧文学性不是束之高阁的孤芳,而是直抵人心的共情。在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看来,罗周的作品以文学力量、人性剖析、悲悯情怀、严谨结构、均衡风格,推动多剧种焕发新活力。“此次罗周戏曲作品展演剧种丰富、余味无穷,6台大戏展现了罗周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精妙的创作手法。这不仅是个人创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罗周作品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一剧之本的重要性。”陈涌泉说。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在悠久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变化,推陈出新;始终注重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家国情怀等重要文化基因。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旭东认为,在戏曲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罗周身兼多个重要角色——既是传统戏曲精神的传承者,守护着戏曲的灵魂;也是剧种现代化的探索者,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还是文学性和戏剧性融合的典范,让两者相得益彰。

“在罗周的剧本中,我深感扎实的文史功底是她创作的重要根基。这种文史功底有助于作者在创作中获得对世界和人性认知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这也是罗周作品中体现出的立于博大文史积累之上的高度和纵览古今的敏锐目光。其中,对她的创作发挥最直接作用的,是她对古典戏曲传统的承续,比如对古典戏剧文学具有深刻性及特有气质和韵致的把握,对古典戏曲文学体制的熟悉,对元杂剧‘四折一楔子’和明清传奇结构方式创新式的继承发展等。可以说,在戏曲传统继承和延续轨迹上的创新,使她成为新一代剧作家中的代表。”罗周对古典戏曲传统的承续,让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印象深刻。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则提出罗周作品具有“破坏性”的意义:“‘破坏性’也是戏曲建设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2010年前后,当罗周的作品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我觉得这种质疑恰恰来自一个剧作家的个性对我们固有认知的冲击,不仅仅是突破对固有戏曲本体艺术的束缚。十几年间,她以古典性的张扬,让我们看到了在戏曲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戏曲应该有的一种时代指标。”

从成名作《春江花月夜》,到抒发“死生亦大矣”喟叹的《浮生六记》,再到表现现代题材的《梅兰芳·当年梅郎》《瞿秋白》,罗周以“携传统在现代游走”的姿态,极大拓展了昆曲的创作边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谈道,罗周的“昆曲三部曲”,如《当年梅郎》打破了“昆曲难表现现代生活”的困境,证明了传统剧种的现代性转化的可能,重夺昆曲“百戏之师”的尊严。此外,罗周在叙事美学上提出了“幽灵现实主义”:在《浮生六记》《幻戏图》中融合亡灵、现实与魔幻叙事,以常情常理推进超现实情节,突破传统现实主义边界,兼具哲学深度与情感张力,堪称“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标杆”。

“通过演出罗周的作品,许多剧团的风格有了非常新颖且鲜明的定位。例如南京市越剧团通过‘金陵三部曲’成功塑造了‘诗韵越剧’的独特风格,使得剧团从传统越剧的才子佳人中突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通过《世说新语》构建‘新文人昆曲’,形成一桌二椅的清谈美学,吸引了很多青年观众,成为当代昆曲先锋实验的标杆。”《中国戏剧》主编罗松认为,罗周的创作实践已成为撬动戏曲文学与城市精神深度融合的支点。

“被不同剧种锻打、彼此‘折磨’,和所有主创共同携手前进,用最灼热的感情,义无反顾去探索中国戏曲的可能性”,这是罗周总结的她10余年来的创作经历。也正是在这样的“折磨”中,她不断深扎院团、熟悉行当、了解演员,从而在剧本创作阶段帮助演员扬长避短,尽情绽放。

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扬剧研究所所长李政成17年来与罗周携手合作8部剧目,7部已成功上演。“这段合作推动扬剧实现从小剧到大剧的跨越,使其影响力扩至全国,对扬剧研究所和我个人意义重大。合作初期,《衣冠风流》《不破之城》创作艰难,幸得罗周鼓励才坚守下来。如今,这两部剧与《郑板桥》成为我演艺生涯的标志性作品,彰显文人精神与文化担当。罗周在合作中尊重导演和演员的想法,沟通后迅速反馈修改,实现编导演深度融合。”李政成说。

除了自身丰硕的创作成果,作为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通过大量培训、辅导、孵化工作,培养和影响了一批青年编剧人才。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具有活力和潜力的创作群体。从异军突起的“罗周现象”,到蔚然可观的“江苏戏剧编剧现象”,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

罗周说,18年来,用生命去拥抱戏曲,是她不后悔的选择。“《无字碑》里,武则天有句台词,当她面对李显近乎锋利的伤害时,说‘取了也就舍了,舍了也是取了’。这让我感触颇深。我甘愿舍弃世俗生活,探索戏剧宇宙。虽然没有像爱家人那样专注地去爱一个丈夫或孩子,但我却以同样深切的情感爱着整个世界。”

2025年5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深扎泥土 扶摇云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